哪吒鬧海,再次讓蚌埠聲名鵲起。然而眼下這座城市卻有些顧不上“蹭熱點”。
蛇年春節后,蚌埠“新春第一會”帶來新消息——今年會議直指“加強‘雙招雙引’、項目建設、科技創新推進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的設定,折射出這座中國分水嶺上的“南北分界”城市,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角色升級。
從地理區位上看,蚌埠不僅是中國南北分界線,更是東西貫通的戰略支點。從產業功能上看,蚌埠正從承接轉移的制造基地,向創新引領的智造高地轉變。從城市能級上看,蚌埠正從區域節點城市,向國家樞紐城市跨越。
東西南北,蚌埠的承接角色已經從地理延伸至整個產業格局。這種獨特的區位價值與政策能級的共振,正推動蚌埠從“南北分界”向“發展中樞”躍遷。
從分界到節點 , “三昧真火”的“buff疊滿”
位于淮河中游的蚌埠,是一個跨在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的城市。這一獨特的地位,讓蚌埠連通南北,承東啟西。
蚌埠也是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津浦鐵路的開通,讓這里迅速成為淮河流域的水陸交通中心和商業重鎮。
如今,蚌埠是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和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擁有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港,是淮河經濟帶重要的水路交通樞紐港和皖北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節點。
蚌埠鐵海聯運班列成功打通了上海、寧波等多條東向出海通道,“蚌西歐”“蚌合歐”國際貨運班列可直達45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
作為連接江淮的紐帶,蚌埠位于皖北腹地。這樣的地理位置使得蚌埠在區域合作中占據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無論是與長三角地區的對接,還是融入中部崛起戰略,蚌埠都享有天然的優勢。
正是這一優勢,多重戰略在此疊加,蚌埠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安徽省蚌埠市,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雕塑
蚌埠作為安徽省對接長三角的重要節點城市,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承接產業轉移,參與區域分工協作。蚌埠也是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要支撐城市之一,通過推動制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助力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作為皖北地區的經濟中心,蚌埠在皖北振興中發揮著龍頭作用,通過產業帶動、科技創新和基礎設施建設,蚌埠為皖北地區的整體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淮河生態經濟帶、皖北振興戰略的交匯點,蚌埠正成為國家戰略與區域發展的重要連接點和交叉區域。
與此同時,全球產業鏈重構加速、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綠色低碳轉型迫在眉睫,這些產業變革的新趨勢,也為蚌埠的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
從傳統到新興, “三頭六臂”的突圍
曾幾何時,蚌埠以工業聞名的城市形象在全國都能排得上號,在這里誕生了安徽省第一塊手表、第一輛自行車、第一臺收音機。然而,輝煌之后,工業“老大哥”的發展卻接連受挫。
產業轉型,是蚌埠唯一的出路。
從全省的產業布局來看,在科技創新“一核兩翼多點”的構想中,“核”是創新“排頭兵”合肥,“兩翼”則是指蕪湖和蚌埠。
這幾年,蚌埠瞄準新賽道,堅持提升優勢特色產業,形成新能源、新型顯示、智能傳感、生物化工、汽車零部件五大產業集群,并前瞻布局商業航天等未來產業。擁有中國兵器214所、中國電科40/41所、蚌埠玻璃研究院等一批國家級科研院所,以及12所高校、7家中央駐蚌科研單位、10個國家級創新平臺,是皖北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創新源頭。
安徽省蚌埠市武耀玻璃生產車間。
2024年,中研院成功下線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技術國際領先。武耀玻璃成功下線安徽首片汽車玻璃,填補了安徽本土汽車玻璃生產的空白。凱盛超薄柔性玻璃(UTG)成為華為三折疊屏手機全球唯一供應商。中國傳感谷集聚企業超200家,8吋MEMS晶圓線正在設備安裝調試。蚌埠產液氧甲烷發動機成功完成國內首次10千米級別飛行回收試驗……
創新,沒有退路可言。
“新春第一會”明確,不僅要提升科技創新水平,還要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水平,加快形成“一個科研院所帶動一個產業發展、一個駐蚌高校共建一個產業園區、每個企業都擁有一個核心技術支撐”的發展格局。
然而產業有新有舊、有大有小、有主有輔,如何讓創新最大化賦能產業發展?
今年,蚌埠將立足六大新興主導產業和六大產業集群,一手抓傳統產業鞏固優化,堅持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持續推動傳統產業做強存量、拓展增量、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讓“老樹發新芽”;一手抓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推動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產業鏈,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讓“樹林變森林”。
同時要緊盯科技前沿、產業“風口”、市場潮流,加快布局培育未來產業,全力建設智能傳感器未來產業先導區,啟動創建商業航天未來產業先導區,加快建設皖北零碳新材料產業園,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和工作推進機制,支持發展未來產業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和多元場景,讓“小樹變大樹”,構筑高技術、高成長、大體量的產業新支柱。
從轉型到重構, “上天入地”的認知升級
對蚌埠來說,轉型不是簡單的上項目,也不是盲目進入新賽道。而應該轉變理念,轉變機制,轉變格局。
在“新春第一會”上,蚌埠市委書記黃曉武就明確,蚌埠今年招商引資目標是招引億元以上項目保持600個以上不變,要在體量、質量上實現新提升。要緊扣產業鏈,深入分析產業鏈上、中、下游短板弱項,大力招引產業帶動性強、附加值高的項目,有針對性地延鏈、補鏈、強鏈、建鏈,不斷提升產業鏈完整度和競爭力。
也要緊跟新賽道,圍繞已經超前布局的智能傳感器、商業航天、生物制造等領域,還有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領域,著力招引一批有影響力的未來產業“新星企業”。要積極招引一批首發經濟、銀發經濟等新業態項目,努力形成先發優勢。
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開發更多跨領域跨層級的“高效辦成一件事”政務服務應用場景,讓企業辦事不求人、便捷更高效、省心還舒心。要持續推進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加強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應用,精準匹配符合政策的企業和各類市場主體,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推動更多惠企政策直通、直達、直享。
在人才招引方面,大力實施“淮畔明珠”人才計劃,持續開展“雁歸珠城”“招才引智高校行”“人才蚌埠行”等活動,以“真金”和“真心”積極招引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來蚌創新創業。
安徽省蚌埠市“靚淮河”工程景色。
招引來的才智如何留住?如今,蚌埠已由背靠淮河、跨河發展向面向淮河、擁河發展轉變,良好的城市環境已經成為蚌埠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靚淮河”兩岸,科學布局完善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以及消費業態、交通出行等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區域中心城市能級,讓企業家和各類人才在蚌埠工作生活更舒適、更便捷。
重塑自身的小環境,也要不斷融入國家戰略大格局。
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蚌埠將常態化對標學習滬蘇浙,推動產業、科教、醫療、文旅等互通共享,爭創五河—泗洪省級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新引進滬蘇浙地區億元以上項目160個以上。堅持以皖北重點產業集群建設為引領,發揮蚌埠獨有平臺優勢,深度融入皖北全面振興大局。
2025年新春第一會,不僅是一次工作部署,更是一次城市發展理念的革新。蚌埠正以新質生產力為引擎,重構區域價值,開啟從“南北分界”向“發展中樞”的華麗蝶變。這顆淮河之畔的明珠,正在書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大皖新聞記者 吳碧琦 (圖片由蚌埠市委宣傳部提供)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