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皖新聞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大皖新聞訊 近年來,亳州市利辛縣堅持把食用菌產業研發端、生產端、加工端、銷售端、消費端和農民增收串聯起來,建設永興、汝集、鞏店等鄉鎮食用菌產業示范區,聯結食用菌種植戶、村集體、專業合作社和上下游企業,完善項目聯農帶農益農機制,逐步形成互利共贏的“一體四聯”新模式,繼“秸稈變肉”“秸稈變電”之后,在“秸稈變菇”中做足文章。今年,利辛縣預計食用菌生產面積將突破5000畝(其中羊肚菌2007.6畝),產值將突破1.8億元。
聯農帶農,譜寫農戶就業增收曲
利辛縣鞏店鎮天逸家庭農場現有60余個大棚,占地近130畝,200平方米冷庫1個、600平方米無公害菌棒生產廠房1個,平均每天產平菇9000斤,年產量達5000余噸,基地內的鮮菇種植、采摘、削菇、分裝等環節為未外出務工的勞動力和弱勞動力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累計帶動100余名勞動力就近就業,人均年增收2.2萬元。
小小食用菌,讓秸稈變廢為寶
利辛縣相關負責人介紹:食用菌生產周期短、綜合效益高,且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產業爭資源。
近年來,利辛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食用菌產業,將其列為八個優勢特色產業之一,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積極制定落實產業發展政策和措施。據介紹:食用菌在種植、采摘、削菇、分裝等環節為留守人員和弱勞力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利辛全縣食用菌產業累計帶動10000余人就近就業增收,打通產業增收“最后一公里”。
聯社帶社,譜寫合作社提檔升級曲
前些年食用菌種植分散,出現了人工成本高、技術含量低、土地資源浪費、生產效率低下、品質不佳等現象,加上基礎設施不完善,技術服務不到位,品種單一等問題,產業發展難以上臺階。
在利辛縣永興鎮安徽共富食用菌有限公司羊肚菌種植基地里,一簇簇羊肚菌長勢喜人,工人正在采摘羊肚菌。
據介紹,這種羊肚菌的菌基包是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秸稈為主要原料,通過與其它原料混合或發酵,配制成草腐菌栽培基質,待食用菌采收結束后,菌糠可以經過堆肥處理歸還農田,達到多級循環利用的效果。
面對變廢為寶給環境帶來的新變化和增加的收入,利辛縣出臺規劃,積極推進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讓越來越多的群眾加入到了秸稈種菇循環生財的行列。
當地群眾正在采摘食用菌金耳
“自從示范區食用菌產業園投入使用,種植戶紛紛入駐,因為量大質量高,外商爭著前來收購雙孢菇。”利辛縣永興鎮優野菌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鵬程說,現在產業園內不僅有標準化、智能化大棚,還建有菌種培育生產、接種養菌、冷藏保鮮、分揀加工、倉儲等廠房,能實現標準化、智能化生產,產品質量深受青睞。
現代化的菌種工廠內,工人正在制菌種
像永興鎮這樣建設示范區吸引種植戶進駐產業園抱團發展的還有汝集鎮,該鎮中華村示范區內累計帶動近20個產業種植合作社發展食用菌種植。示范區的投入使用實現了生產要素改進、結構改變、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提高、產業鏈升級,為種植合作社提檔升級帶來了絕佳發展機遇。
聯村帶村,譜寫壯大集體經濟強村曲
“自從農業產業園規劃在友誼社區內建設,我們就積極爭取資金資源,不但可以利用土地、資金等入股,而且我們本村大量的富余勞動力都可以去園區務工,既增加了我們村里的集體經濟收入,又讓村民就近就業增收。”新張集鄉友誼社區黨總支書記王學彪介紹。
示范區采取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村企共建等方式,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將其產生的效益與示范區內的村集體經濟聯結起來,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
現代化的菌菇大棚成為利辛縣農村一景
聯企帶企,譜寫上下游企業落地發展曲
“食用菌產業園建成后,為我們本地小企業提供發酵基料,不但節省我們的成本,而且發酵的時間也大大縮短了。用產業園提供的基料生產出來的產品,比用我們自己發酵出來的基料所生產出來的產品,產量更高、品質更好。”展溝鎮張圩村羊肚菌種植基地負責人錢振高說,“廠方技術員還無償為我們本地企業提供技術指導服務。”
利辛縣生產的羊肚菌很暢銷
當地豐富的秸稈資源為菌菇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2024年,全縣食用菌種植面積達2500畝,年產量2000萬斤,產值超1億元。
大皖新聞記者 張洪金 通訊員 韓璞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