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0月23日,大皖新聞記者從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會第二屆會員大會了解到,下一步,研究會將加快整理挖掘非遺資源、保護傳承非遺技藝、傳播推廣非遺文化,為安徽非遺保護和利用作出更大貢獻。
只有推動系統性、整體性保護,才能最大限度地留住非遺的“根”和“魂”。為此,研究會將聯手相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一批非遺研究機構、平臺、基地,推出一批研究成果,為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出應有努力。同時,研究會也會全面了解安徽非遺資源的基本情況、生存環境及保護狀況,選擇一批重點項目開展研修研習,尤其是對一些瀕臨失傳的非遺技藝,將協助做好搶救性保護工作,不讓“文化遺產”變為“文化遺憾”。
非遺的魅力源于悠久歷史,非遺的生命力在于傳承創新。下一步,研究會將拓展傳承形式,推動實施傳承人培養培育計劃和帶徒傳藝工程,協助各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發揮人才和科研優勢,培養高學歷、高水平的專門人才,助力非遺事業后繼有人。同時,用好研學基地,繼續做好省級研學基地的評選命名工作,積極助力傳承人群研培計劃,鼓勵傳承人入駐基地,并對學習、授徒、傳藝、交流、研究等活動給予幫扶指導。研究會還將開展“非遺進校園”等活動,引導支持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傳承實踐,在廣大青少年心中播撒非遺“種子”,讓他們認識非遺、感知非遺、愛上非遺。
近年來,隨著“國潮熱”“國風熱”的興起,非遺不斷“破圈”“出圈”,熟悉了解非遺的人越來越多,學習體驗非遺的項目越來越熱。研究會表示,將借此東風,推動非遺走進公眾,結合安徽非遺購物節、傳統節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契機,推動非遺進景區、進鄉村等,常態舉辦展示展演、講座論壇等活動,在親近大眾、惠及群眾中不斷擴大非遺影響力。另外,鼓勵非遺傳承人用好各類新媒體平臺,通過微視頻、微短劇、微電影等傳播方式,講述非遺故事、展示非遺技藝,吸引更多人探尋非遺之根、領略非遺之美。另外,要推動與數字技術相融合,支持動漫、影視、網絡游戲等創意創作從非遺中汲取營養,引導各地充分運用VR、AR、AI等數字技術,對非遺進行數字化采集、存儲、展示和傳播,進一步豐富拓展非遺的應用場景。
古老非遺連接現代生活,能將精神財富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讓文化“遺產”變為文化“財產”。未來,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會將助力開發文創產品,充分挖掘非遺項目文化內核、創意價值,推出一批承載文化記憶、融入現代生活的非遺文創產品,不斷滿足人們高品質、個性化的消費需求。
研究會尤其提到,要讓非遺走進博物館,推動非遺文化與館藏文物的聯名互動,創意設計更多既好玩又有趣的文創產品。同時,推出非遺紀念品、非遺展演、非遺市集、非遺研學等新場景、新業態,打造層出不窮的新潮玩法、獨特多樣的非遺體驗,讓非遺“活起來”。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