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臺縣歷史底蘊深厚,人文氣息濃郁,悠久的歷史和得天獨厚的人文資源,使這片熱土孕育出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鳳臺縣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以“保護、傳承、展示、創新”為抓手,多舉措傳承弘揚傳統文化。
繁榮發展非遺文化。近年來,該縣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非遺項目不斷推陳出新,煥發光彩。花鼓燈和推劇多次在國家級、省級比賽和大型活動中取得佳績。花鼓燈舞蹈《桂花母親》、推劇《老牛頭“逼”婚》等,受到業內人士高度贊譽和一致好評;非遺“火老虎”更是吸引了多家媒體爭相報道,并在2022年受到了中央電視臺熱切關注。目前在公園、廣場、社區、鄉村、學校等地,到處都能看見這些非遺項目推廣宣傳和展示展演的身影。
積極申報非遺項目。2023年開展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申報和評審工作,于2024年成功新增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4個,分別是禾草灰紅泥咸鴨蛋腌制技藝、曹氏貢圓制作技藝、金銘牛肉湯制作技藝和八里塘民俗表演。2024年成功申報4名淮南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分別是邱登明(邱氏民間吹打樂)、胡占林(鳳臺小磨芝麻油制作技藝)、劉川海(顧橋陳醋釀造技藝)、李兵(獨竿轎)。
注重傳承人才培養。該縣每年組織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在各學校鼓勵創新普及少兒花鼓燈、少兒推劇,并適時選派優秀非遺傳承人進入校園指導輔導非遺節目,部分少兒作品在省、市、縣活動中脫穎而出,榮獲“小荷風采”等獎項;該縣花鼓燈藝術職業中專學校承擔著對非遺花鼓燈后續人才培養的重任,已建立“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積極培養花鼓燈人才。
增添非遺保護動力。2023年,該縣開展第二屆非遺保護和文藝精品創作獎勵評選工作,最終評出《幸福快車》《保姆》《楸樹花開》《老牛頭“逼”婚》等花鼓燈、推劇獲獎作品26件;按時完成上級要求發放傳承人非遺傳承經費,并由縣文化館監督其資金用于非遺保護工作。
與群眾文化相融合。該縣已舉辦五屆廣場舞展演活動,此活動以鄉鎮文化站為依托,由縣文化館精心輔導花鼓燈廣場舞節目,組織力量編排花鼓燈健身操。花鼓燈廣場舞的推廣,有力地推動了花鼓燈在中老年人群的普及與傳承,如今在鄉鎮、社區、公園廣場到處都能看到一群群跳花鼓燈的業余愛好者。
朱紅穎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