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10月11日,宣績高鐵開通運營,標志著宣城市“縣縣通高鐵”,也促進了“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的建設。
這是安徽今年開通的第二條高鐵。作為構建“大黃山環線”的重點項目,這條高鐵有何不同之處,項目設計有何特色和亮點?對此,大皖新聞記者采訪了包括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宣績高鐵項目總工程師曾曉輝在內的專家們。
列車駛出桃花塢隧道 呂金藝/攝
“智能建造技術”廣泛應用
宣績高鐵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境內,正線全長115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全線設宣城、寧國南、績溪北3座車站,其中寧國南站為新建車站。這條穿越皖南山水的高鐵,首先是隧道占比高,全線隧道共65座/62.5公里,隧道占比超過50%。
中鐵十四局所承建的三標段線路長度30.98公里,施工內容包含橋梁35座,隧道24座,是宣績高鐵全線橋隧比最高的標段,“橋隧占比高達95.7%,為國內罕見。”中鐵十四局集團宣績高鐵項目部黨工委書記蘭慶坤說。
宣績高鐵橋隧眾多
“宣績高鐵沿線地形地貌復雜,建設中面臨著許多施工難題。”蘭慶坤介紹,項目部綜合運用TSP、三維成像超前預報等多種科技手段,對地質進行預判,克服穿越偏壓、淺埋、斷層破碎帶等復雜地質難題問題。“我們還采用先進的機械化工裝設備和智能化建造技術,替代了傳統的人工作業,減少人工操作失誤。”蘭慶坤說,通過成套工裝設備使用等系列措施,施工效率與之相比提高了20%,實現了機械化施工、信息化監控、智能化作業,是安徽省應用“智能建造技術”具有代表性的工程之一。
中鐵二十一局承建了全線最長的隧道“金沙隧道”,隧道全長4607米,沿線山體地勢起伏大,地質構造復雜,水文條件較差,給施工帶來了極大難度。“對此,我們開展隧道施工技術攻關,摒棄了常規單臺車隧洞襯砌,每個工作面采用雙臺車連續襯砌施工技術,實現了隧洞襯砌連續施工。”中鐵二十一局宣績高鐵站前四標項目一分部常務副經理、總工程師任小剛告訴記者。
宣績高鐵施工場景(資料圖)
高鐵設計注重與自然景觀融合
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宣績高鐵項目總工程師曾曉輝說,宣績高鐵途徑皖南山區,山川壯美、文化醇厚,因此,宣績高鐵工程設計,貫穿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他說,“江南詩山”敬亭山、青龍灣國家森林公園等生態和文化旅游景區,集生態、文化、自然、旅游四位一體,高鐵工程設計也因此確立“因地制宜、安全可靠、經濟適用、兼顧景觀”原則,與自然景觀相融合,全力打造新時代綠美工程。
“我們開展綠化工程專項設計,將植草、灌木和喬木與工程段落地質地貌相匹配、錯落布置,形成‘層次分明、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景觀效果。”曾曉輝說,希望用這樣的設計,讓乘客在高速平穩出行中滿眼都是一路的青翠美景。
高鐵建設7次跨越既有皖贛鐵路
宣績高鐵建設單位皖贛鐵路安徽公司工程管理部工程師吳春磊介紹,自2021年3月開工建設以來,架設了水陽江特大橋等87座橋梁,建成了金沙隧道等53座隧道,確保了工程如期建成。
其次,宣績高鐵既有線施工較多,七跨既有皖贛線,兩端與合杭、合福高鐵接軌,施工安全風險大。曾曉輝介紹,宣績高鐵7次跨越既有皖贛鐵路,為降低臨近既有鐵路施工風險,縮短施工周期,總包團隊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大膽引入裝配式結構設計理念,全路首次采用的預制拼裝式全鋼結構框架墩、整體吊裝就位方案切實保障了施工期間既有鐵路的運營安全,全力打造新時代安全工程。
另外,總包團隊完善改進運維設備設施標準,完成了橋梁檢修設施、高陡邊仰坡綜合防護、危巖落石綜合防治等系統工程的提升工作,提高了運維工作效率、降低運維安全風險。
曾曉輝還介紹,宣績高鐵首次采用帶電的超高壓線下低位架梁,從源頭規避了工期風險。同時,通信信號室內設備首次采用工廠化預制,提高施工效率,提升施工質量。另外,采用高陡邊坡自動化監測等先進技術,實現了鐵路安全運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
打造新時代精品工程
“寧國南站是全線唯一的新建站房,設計充分結合地方人文、景觀、歷史等多重元素,使功能與美學兼顧。”曾曉輝介紹,建筑造型宛如“寧”字,既契合寧國城市地名,又與“邦寧國泰、長治久安”的城市愿景遙相呼應;材質選用和細部裝飾上,提取龍窯、牡丹花、畬族文化等元素。站房室內門拱連續的龍窯紅將旅客帶入制陶的世界。候車廳頂部綻放開一朵一朵牡丹花,結合花蕊中心的點點燈光,營造了花團錦簇的生動氛圍,充分展示寧國地域特色,打造新時代精品客站。
曾曉輝說,項目運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質量管水平,實現設備工裝標準化,工藝工序精細化,樣板工程精品化。同時,加強過程質量控制,將施工標準化作業手冊圖形化,圖文并茂,使一線作業人員準確理解設計意圖,確保施工質量,全力打造新時代精品工程。
“從設計藍圖變為實景圖,作為宣績高鐵的設計方,今天看著它開通運營,這一刻最開心、最難忘,心里是滿滿的成就感。”曾曉輝說,宣績高鐵的開通運營,將為服務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建設,促進沿線資源和產業開發、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等注入新的強勁動力。
大皖新聞記者 曹慶 劉旸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