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蕪湖是勝游”,這是有梅妻鶴子之稱的林逋的詩句。蕪湖位于長江黃金水道之濱,古往今來,無數詩人墨客往返流連于此。詩仙李白順江而下,泛舟天門山;風流俊賞的杜牧任職宣城、池州,經過蕪湖,贊美山水人文相映生輝的南陵;江西詩派領袖黃庭堅于蕪湖市標志性景點赭山讀書;南宋詞人張孝祥少時移家于此,狀元及第,名揚天下,將私家田園改造成明珠式的景點——鏡湖;元代四學士之一的歐陽玄曾任蕪湖縣令;陸游、楊萬里、王陽明、湯顯祖、王士禛等一流文人逗留于斯......他們紛紛題詠赭山、鏡湖、神山等山水,為蕪湖增添了美好的詩意和悠遠的神韻。本期安徽人文講壇,咱們一起來領略詩意蕪湖的風采。
嘉賓簡介
胡傳志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原院長、現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安徽師范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主任、二級教授、安徽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韻文學會副會長、中國遼金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元好問學會會長、中國陸游研究會副會長。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和后期資助重點項目,著有《宋金文學的交融與演進》(《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金代文學研究》《金代詩論輯存校注》《元好問傳論》等,先后獲安徽省社科一等獎、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獎、安徽省社科二等獎。
“蕪湖位于長江之濱,自古以來,就有幾大優勢:一是有長江天塹,蕪湖一帶相對安全、穩定、富庶。二是交通便利。古代交通,有“南舟北馬”之說,南方江河密布,在沒有機動車的時代,水路交通遠比今天重要得多。長江將蕪湖上下游南京、鎮江、池州、九江、武漢等城市連接起來,青弋江、濡須河又與宣城、巢湖、合肥等地相連,可謂四通八達。三是物產豐富,尤其是唐宋以來圩田的開發和利用,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種植面積和產量,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四是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有這些優勢,古代很多文人士大夫、官員都喜愛游覽蕪湖一帶。”胡傳志介紹。
李白、陸游、楊萬里、王陽明、湯顯祖、王士禛等一流文人都曾逗留于此。2022年出版的《蕪湖歷代詩詞》收錄了1400位作者4200首詩歌。文人墨客們往來于蕪湖,留下大量贊美蕪湖山川、田園、人文的詩歌,為蕪湖增添了濃郁的詩情畫意。
山水多奇蹤
天門山:開元十二年(724),李白自四川順江而下,到達蕪湖,發現兩大“奇蹤”,一是長江突然九十度轉向,由大江東去變為大江北上;二是天門山一分為二,成為夾江對峙的東梁山、西梁山,如同大開的天門在迎接他這位大詩人。他情不自禁地寫下了辭采飛揚的《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李白后來多次寫到天門山,如《姑孰十詠·天門山》:“迥出江山上,雙峰自相對。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天門山銘》:“兩坐錯落,如鯨張鱗。”《書懷贈南陵常贊府》:“歌動白纻山,舞回天門月。”李白的詩文使得天門山名聲大振。
赭山:元代文人歐陽玄在延祐六年(1319),出任蕪湖縣尹。他在蕪湖的一大貢獻是正式確定蕪湖八景,并分別題寫一首七律。排在第一的是《赭塔晴嵐》,前兩聯是:“山分疊巘接江皋,寺占山腰壓翠鰲。四壁白云僧不掃,三竿紅日塔爭高。”前兩句非親身游歷而不能道。后兩句抓住了赭山的核心景點,描寫赭山清晨美麗的山光云色(即晴嵐)。
神山:神山經過多年的建設,已經成為融雕塑、健身、山水為一體的現代化公園。至治二年(1322),江南行臺監察御史許有壬巡察蕪湖,尤其鐘情神山,寫下十多首神山詩詞。他甚至將神山直接比作桃花源:“我聞昔桃源,民風近無懷。茲山亦深窈,中有讀書齋。但絕車馬跡,不惜云煙埋。旁圍靡靡山,上蔭高高槐。聊以永今朝,得酒從無膎。”(《神山避暑,晚行田間,用淵明“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為韻十首》)。無懷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民風近無懷”,是說蕪湖的民風淳樸,無憂無慮。他有一首《清平樂·避暑神山詠桂樹》詞,寫得極好:堂前雙桂,云潑交加翠。天老金柔花尚未。且愛清陰滿地。秋風一旦花開。天香吹?亭臺。卻被花神見笑,先生未必能來。
赤鑄山:神山附近還有一座現在不太知名的赤鑄山,相傳是干將、莫邪夫婦鑄劍的地方。紹圣元年(1094)九十月間,黃庭堅滯留蕪湖,留下一首詠赤鑄山的詩歌:“讀書在赤鑄,風雪彌青蘿。汲綆愁冰斷,村醅怯路蹉。玉峰凝萬象,綠蕊啄輕螺。古劍摩空宇,寒光啟太阿。”風雪彌漫,山上綠植若隱若現,這景象透出迷茫和孤寂。最后照應赤鑄山鑄劍傳說,全詩冷氣逼人,磅礴壯觀。
五華山:五華山位于南陵縣,又叫隱靜山,因為上有隱靜寺,相傳為南朝時杯渡禪師所建。李白可能到過五華山,他有詩說:“我聞隱靜寺,山水多奇蹤。巖種朗公橘,門深杯渡松。道人制猛虎,振錫還孤峰。他日南陵下,相期谷口逢。”(《送通禪師還南陵隱靜寺》)。前四句想象五華山景色,五六句稱贊通禪師的法力,兼寫其行蹤,最后相約未來,南陵再見。
鏡湖:鏡湖如同蕪湖的眼睛,旖旎含情。它原本是南宋狀元張孝祥的私家田園,他無私地捐了出來,開鑿為湖,栽種荷花、楊柳,形成“鷺鷗出沒,煙雨變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風景如畫、多姿多彩的公園。鏡湖與赭山相映生輝,張孝祥的《蝶戀花·懷于湖》是懷念蕪湖的名作:“春到家山須小住。芍藥櫻桃,更是尋芳處。繞院碧蓮三百畝,留春伴我春應許。”今天的鏡湖留春園即得名于此。
荊山湖:類似的山水還有歐陽玄命名的“荊山寒壁”。荊山由大小兩座山峰組成,中間有煙波浩淼的荊山湖(后更名為歐陽湖)。“青翠松杉一帶長,雪峰倒影浸湖光”(《荊山寒壁》)“一山西出一山東,八字分明在水中。古往今來多少恨,客愁無不在眉峰。”(《荊山》)雖是詠山詩,但也是詠水詩。
南陵河湖:杜牧兩次在宣州任職期間,多次到達當年是宣州所轄的南陵縣,在南陵至少寫下了兩首非常好的詩歌。第一首《南陵道中》:“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云輕欲變秋。正是客心孤迥處,誰家紅袖憑江樓。”第二首《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無為境內有裕溪河(一名濡須河)、繡溪河(一名秀溪河)。北宋崇寧三年(1104),大書法家米芾出任無為知軍,喜愛無為境內的濡須河(裕溪河),漸入佳境。《丑奴兒·見白發》可以為證:“踟躕山下濡須水。我更委酡。物阜時和。迨暇相逢笑復歌。江湖樓上憑闌久,極目滄波。天鑒如磨。偏映華簪雪一窩。”無為本地詩人楊杰喜歡秀溪(一名繡溪)。他的《秀溪寒食》:“花明柳暗丹青國,日薄云濃水墨天。游女踐成芳草徑,畫船沖散碧溪煙。”真是景美人快樂。
田園似樂園
蕪湖向來以水土豐美而著稱,贏得詩人的稱贊。唐代劉秩的《過蕪湖》可作代表:“百里蕪湖縣,封侯自漢朝。荻林秋帶雨,沙浦晚生潮。近海魚鹽富,瀕淮粟麥饒。相逢白頭叟,擊壤頌唐堯。”
楊萬里寫下一組詩歌,表現蕪湖繁庶興旺的景象。請看《過宜福橋》詩:水鄉澤國最輸農,無旱無干只有豐。碧豆密爭桑蔭底,綠荷雜出稻花中。是田是沼渾難辨,何地何村不一同。若遣明年無種子,卻愁閑殺雨和風。在楊萬里看來,這片水鄉澤國是天然的農民福地,鮮明如畫。《宿峨橋化城寺》二首寫得更好:一溪秋水一橫橋,近路人家卻作遙。柳繞溪橋荷繞屋,何須更著酒旗招。 忽從平地上高城,乃是圩塘堤上行。厚賽柳神銷底物,長腰云子闊腰菱。楊萬里顯然更重視更喜歡人間煙火。
唐宋以來,蕪湖一帶圩田眾多。著名的萬春圩,據沈括記載,面積多達12萬畝,年產量高達2200萬斤,是不折不扣的巨型糧倉。楊萬里《題廣濟圩》:圩田歲歲鎮逢秋,圩戶家家不識愁。夾路垂楊一千里,風流國是太平州。 兩渠小夾一堤寬,個是東皇大御園。旋插綠楊能幾日,新枝已自不勝繁。 桑疇一眼郁金黃,麥垅千機綠錦坊。詩卷且留燈下看,轎中只好看春光。集中吟詠廣濟圩的豐收景象和自然風光。
元代監察御史許有壬《神山避暑,晚行田間,用淵明“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為韻十首》,書寫田園美景,抒發舒暢之情。“田塍晚獨策,及此時雨晴。東畦與西疃,泱泱流水聲。豐年已足歡,清風復多情。歸來籍草坐,濁酒還自傾。不用澆塊磊,我懷無不平。”許有壬離開蕪湖時,還依依不舍地描繪出一幅水鄉田園秋色圖:水國宜秋晚,羈愁感歲華。清霜醉楓葉,淡月隱蘆花。漲落高低路,川平遠近沙。炊煙青不斷,山崦有人家。(《荻港早行》)蕪湖的秋色很美,水國晚秋,色彩斑斕,風景如畫,引發他一絲時光流逝、羈旅悲秋的情懷,但這種秋愁,轉瞬即逝,就被眼前一幅幅美景所吸引。
江山留勝跡
除了山川、田園之外,人文建筑當然也在詩人們的題詠范圍之內。茲舉三例:
蟂磯廟。近年來蕪湖江北大龍灣有個網紅江灘,開闊而現代,離這個江灘幾百米之遙有一座古老而破敗的寺廟——蟂磯廟,又叫寧淵觀、靈澤夫人祠,現在叫蛟磯廟。黃庭堅、張孝祥、周必大、陸游等數以百計的詩人曾登臨游覽,清代柯愿專門編了本《蟂磯山志》。可喜的是,蕪湖市今年斥資1000萬予以維修和改造周邊環境。相傳這里是劉備夫人、孫權妹妹孫尚香自沉的地方。“蟂磯煙浪”是歐陽玄所確定的蕪湖八景之一。后來,明代嘉靖年間蕪湖知縣王德溢《詠蟂磯》中有兩句:“云開看江樹,江靜聽潮聲。”蕪湖人喜歡引用這兩句詩。更有名的是徐渭游覽蟂磯廟所撰寫的一副楹聯:“思親淚落吳江冷,望帝魂歸蜀道難。”兩頭牽掛,一腔愁情,堪稱絕對。李贄、王守仁、羅貫中、顧炎武、解縉、王士禛等諸多名流都有題詩。王士禛《蟂磯靈澤夫人祠》:“都將家國無窮恨, 分付潯陽上下潮。”將孫尚香的心思一分為二,潯陽以上屬于蜀,潯陽以下屬于吳,與徐渭所撰楹聯異曲同工。
戴安瀾墓。在赭山上,有抗日名將、革命烈士、民族英雄戴安瀾將軍墓。著名詞學家、詞人宛敏灝教授回到安徽師范大學之后,寫下兩首懷念戴安瀾的詩詞。一是《吊戴安瀾將軍》:雄師轉戰越關山,大樹飄零竟不還。草沒墓門誰為掃,獨留浩氣翠微間。起句氣勢磅礴,次句轉為悲壯激烈,三句轉為哀傷低回,末句再振奮而起,浩然之氣,長留青山翠微之間。二是《滿江紅·讀戴安瀾將軍傳,其墓在蕪湖小赭山》:千古英雄,埋骨處、江山生色。追往事、少年奮起,馳驅南北。勇奪昆侖寒賊膽,威揚緬甸援盟國。越炎荒、壯烈裹尸還,風瑟瑟。 霓虹志,忠毅魄。昭史傳,彰勛績。問戚家軍后,誰能幾及。郁郁佳城松柏茂,蒸蒸禹域云霞赤。看今朝碧海頌同春,春無極。同樣是壯懷激烈,余韻悠長。
九華樓。書法家米芾在無為除了興建寶晉齋之外,還在城南修建一座南樓,因能眺望到九華山,所以又叫九華樓。從朝中退休的老詩人楊杰登上九華樓,連寫三首《登南樓》詩:此樓此景它州無,山川形勢吞三吳。唯憑詩老寫奇勝,縱有畫筆難工夫。此樓此景它州無,天高水闊連平蕪。綠楊深處杏花發,日暖數聲山鷓鴣。此樓此景它州無,欄干倚遍還躊躇。主人有酒且共醉,驪歌不用催行車。竭力夸贊南樓面對九華山的獨特位置和難以描述的美景,其中“詩老”“主人”都是自指。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一代又一代,不僅延續成為歷史,還在繼承中予以改造、發展。滄海桑田,有的勝跡消失在時代的長河中,有的勝跡則涅槃重生,更加輝煌。
大皖新聞記者 陶娜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