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4月2日是世界孤獨癥日。值得關注的是,除社會交流障礙、語言交流障礙及重復刻板行為等核心癥狀外,孤獨癥兒童還存在胃腸道癥狀便秘、腹瀉、腹痛、睡眠紊亂和免疫功能障礙等疾病。近日,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內科成功為一名五歲孤獨癥患兒開展了腸道菌群移植治療,患兒生活自理能力和睡眠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小汪今年五歲半,自兩歲被確診患有孤獨癥后,一直接受語言和行為等康復治療。目前,小汪孤獨癥核心癥狀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便秘、排便困難、無法自主完成排便過程等問題,需等到弄臟褲子才被發現,令父母既心疼又揪心。
今年年初,小汪在安醫大二附院消化內科接受了腸道菌群移植治療,經過三個月的隨訪,其排便問題得到了明顯改觀,在沒有家長幫助的情況下能夠獨自到衛生間完成排便,生活自理能力大為進步。據患兒母親介紹,孩子過去睡眠質量不佳,易受外界干擾而驚醒。接受菌群治療后,孩子的睡眠質量和睡眠深度也有了很大改善,往常在夜間驚醒后經常難以入眠,如今可以一覺睡到天亮。
“人體存在腸道和大腦之間相互影響的腸-腦軸機制,腸道菌群的改變可通過益生菌、代謝產物、神經遞質等影響神經發育與腦功能,包括睡眠質量的改善等。”安醫大二附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方海明介紹。
目前,小汪在接受孤獨癥康復治療的同時,仍在該院消化內科進行腸道微生態治療,醫生正密切觀察菌群移植對患兒核心癥狀的改善作用。
“國內外研究表明,孤獨癥兒童接受菌群移植治療,患者行為學方面的核心癥狀及胃腸道癥狀均有顯著改善,患兒腸道菌群發生了有益性改變,并且在停止菌群移植干預后,這種有益改變仍然存在。”方海明指出,腸道微生物群通過微生物群-腸-腦軸在神經和精神疾病發病機理及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重建健康的腸道菌群已成為治療神經和精神疾病的新策略。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通訊員 戴睿 劉理揚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