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徽客廳,迎賓朋。2月22日,由歙縣縣委宣傳部發起的一場名城文旅融合發展座談會在安徽歙縣徽州府衙會議廳召開,來自甘肅敦煌、吉林安圖、河南欒川的嘉賓朋友齊聚一堂,圍繞“文化保護傳承、文旅融合發展”展開討論,從傳統文化到文旅融合,從個性彰顯到合作共建,四座名城聊特色、話發展,找共性、繪藍圖。正月的徽州,寒風料峭、冬雨綿綿;名城的對話,干貨滿滿、氣氛熱烈。
1100公里、2200公里、3100公里,從“萬卷書”到“萬里路”,從“獨樂樂”到“眾樂樂”,河南欒川、吉林安圖、甘肅敦煌所奔赴的這趟歙縣之約,道遠且長。新年伊始,緣何名城齊聚歙縣;文化相長,又緣何從歙縣出發?“文化之道”或許仍需文化解碼。
2023年10月以來,歙縣相關負責同志先后赴敦煌、洛陽、安圖走訪調研,圍繞傳統文化保護利用、文旅融合創新發展進行考察學習。今年1月,酒泉市一行也來到黃山歙縣,共商雙向奔赴的文化“雙創”。城市往來間,“敦煌古城、大漠情懷”“老家河南、欒川模式”“延邊特色、民族風情”,成為歙縣文化點睛、文旅升級的經驗動能。
敦為大,煌為盛,人們知石窟的宏大,觀壁畫的華美,卻不知絲路之上,駝鈴和沙漠已穿越千年寂寥。“遠赴人間驚鴻宴,老君山上吃泡面”,網友催紅了2217米的“天宮盛宴”,卻未曾了解欒川在流量背后的精心鋪墊。在《山海經》里就擁有古老名字的長白山,以一池清泉浪漫讓我們看到它在文旅互卷中“上分”,卻不曾揭示長白山下第一縣的安圖,在民族風情傳唱中正扮演著當家花旦。
而歙縣,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敞開會客之門,以文會友,共話發展。座談中,年俗文化傳播、文化共性闡述、文旅業態交流,讓城市相近、文化相通,與會的領導嘉賓從傳統文化說開去,在思路轉換、詞藻傳遞間,看得見山水人文,望得見南北碰撞。
疆里雖重海,車書本一家。以莫高窟佛教藝術和藏經洞文物為代表的敦煌文化,被譽為世界文明長河中的璀璨明珠。欒川以伊尹、老子為代表的先賢文化,為源遠流長的中原道家文化奠定了基礎。而以朝鮮族民俗特色為代表的安圖文化,則為民族間和而不同、美美與共提供了融合范本。從“人類的敦煌”到“世界的黃山”;從“中國西北古代建筑藝術的博物館”,到“一座沒有屋頂的徽文化大地藝術館”;從被戲曲界稱作豫劇“活化石”的“靠山黃”劇種,到傳承300多年推動京劇形成的“徽劇”;從“長白山湯氏剪紙”,到古徽州“非遺剪紙”……跨越歷史的山海,四地的傳統文化在發展、融合、傳承、弘揚的歷史軸線上磨合拓展,既各具特色又遙相呼應。
歙縣作為徽文化的主要發源地、集中展示區和重要承載地,坐擁“東南鄒魯”“文化之鄉”“禮儀之邦”的美譽,千年文脈讓“學成派、藝成海、術成流、商成幫”的徽文化特質,在歙縣的城市肌理中原貌呈現。錨定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共同目標,邀約即出,三位“文化友人”便帶著“書卷”遠赴而來。一席論壇,讓敦煌、欒川、安圖、歙縣間,山河牽掛,不懼千里;心之所向,亦行必能至。
傍晚的歙縣瞻淇古村,洋溢起一夜魚龍舞的浪漫,一條從《詩經》里游出的大魚在秦磚漢瓦馬頭墻下翻滾舞動。來自四座名城的文化代表們在瞻淇的老虎巷中賞魚龍潛游、觀魚躍人歡。作為歙縣新的文化IP,魚燈文化已拓展至非遺、文創、演藝、研學等各領域,推動著徽州優秀傳統文化由“意識化”向“具象化”滲透,由“小而美”向“時代化”跨越。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詩和遠方”的時代命題。從《又見敦煌》《又見平遙》沉浸式演藝,到平遙電影節、黃山電影節的創意策劃;從長白山冰雪運動的廣受關注,到徽州古城綠水青山系列運動會的火熱登場;從“非遺+”“國潮+”等更新潮、更年輕的玩法,到各地文旅宣傳片的“強勢出圈”,各類時尚元素、科技手段、呈現形式正推動山水年輕化、文化當代化、美食國際化。從西部到東部,從平原到山區,從北緯42度到北緯30度,你有沙漠音樂會,我有高山音樂節;你有蕙蘭幽香,我有梅花芬芳;你有“龍鶴共舞”,我有“大魚徽州”。一業興則百業旺,文化價值轉化之下,文旅融合讓名城業態升級、煙火氣濃郁。
歙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蔡廣琴表示:“希望以此次座談會為契機,搭載共建協議,和各地在文化互融、業態互補、流量互換、產業互興上共同努力,推動‘文化+’‘旅游+’多元創新發展。”
如果說文化是縱坐標,旅游就是橫坐標,同步拓展延伸,才能構建起有梯度、多元化的文旅產業新坐標系。名城對話,是物理空間的延伸,更是價值輻射的擴大。
大皖新聞記者 吳永泉 通訊員 楊瓅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