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當前,安徽省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強度和水平持續提升,推動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金融‘加速器’功能逐步顯現。”安徽省兩會期間,省人大代表、合肥市智能機器人研究院院長于振中提出,長期來看,要持續輸出優質科技成果,建議發揮新型研發機構靈活的體制機制,實現“自我造血”的功能。他提出,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發起設立早期基金,強化“科技+產業+資本”模式,貫通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促進技術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現狀:科技成果轉化各階段離不開資金支持
金融是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于振中表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安徽省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強度和水平持續提升,推動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金融“加速器”功能逐步顯現。“以合肥市智能機器人研究院為例,借助金融之力,一大批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其中已有16個優質項目,完成股權融資逾2.65億元,企業估值增值超10倍。”
于振中告訴大皖新聞記者,從現實來看,科技成果轉化早中后期各階段,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但由于科創項目階段早、周期長、風險高,風險投資介入不足、早期募資市場機制失靈等問題較為突出,使得一些科研團隊在成果轉化“最初一公里”舉步維艱。
近年來,安徽省厚植科創優勢,推動科技政策、產業政策和金融政策協同發力,印發《支持風險投資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設立總規模不低于2000億元的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組建規模不少于2000億元的新興產業引導基金、150億元的省級天使基金群,創新設立“雛鷹計劃專項基金”“新型研發機構專項基金”,重點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初創企業發展,初步建立全方位、多層次、接力式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這些都為深化科創金融實踐、構建‘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提供了有力支撐。”于振中說道。
建議:支持新型研發機構配置早期基金功能
“憑借全新的組織形式和體制機制,新型研發機構如今已成為推動創新的生力軍。”于振中說,從研發資金投入來看,新型研發機構大多依靠財政支持,實現從科研到產業的第一步發展。但長期來看,要持續輸出優質科技成果,僅靠政府財政支持難以為繼,建議發揮新型研發機構靈活的體制機制,實現“自我造血”的功能。
于振中舉例稱,如合肥市智能機器人研究院現已聯合科大硅谷引導基金和市場化投資機構,成功發起設立天使基金,推動項目立項制向基金投資制轉變,打造投資型新型研發機構,進一步提升項目培育質量。“這種舉措優勢在于,在‘從0到1’天使投資缺乏的早期階段,研究院通過設立天使基金,借助項目市場化投資管理機制,同時輔以高校項目渠道資源、國家重大課題或項目等平臺資源、鏈接政府采購、場景應用等創新資源,進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加速技術產業化發展。”
于振中告訴記者,目前,全國已有多地探索將投資基金作為“標配”抓手,支撐新型研發機構項目引入和長期發展。為此,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發起設立早期基金,強化“科技+產業+資本”模式,貫通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促進技術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建議:支持科創項目全周期資本化發展
另一方面,于振中提出,科技成果轉化完成后,早期孵化公司普遍存在資金緊張甚至現金流斷裂風險。特別是進入量產階段,還需要協同“政產學研用金”等多方外部資源,共同將科創項目“扶上馬送一程”。
“建議協同發揮各方合力,有效覆蓋科技創新全鏈條。”于振中提出,建議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撬動作用在打造“基金叢林”基礎上,擴大各類政府基金對科創項目全生命周期的接力支持,幫助科創項目“穿越寒冬”。
同時,新型研發機構要聯動天使基金、種子基金以及市場化投資機構,發揮直接融資的優勢,積極引導社會的中長期資金流向科技創新領域,加強資源整合,推動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轉化、就地應用,助力安徽省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大皖新聞記者 徐琪琪 姚一鳴 余康生 實習生張燕 張清怡 徐寒鈺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