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在和孤獨癥監護人交流中,經常聽到最揪心的一句話就是‘我老了,孩子怎么辦’。”1月22日,安徽省人大代表夏力在接受大皖新聞記者采訪時提出,建議安徽省打造困境兒童療愈慈善村,爭創全國性社會組織照顧困境群體的樣板。
建議打造困境兒童療愈慈善村
夏力告訴記者,孤獨癥的核心癥狀為社會交往障礙、語言交往障礙、刻板行為重復等。多數伴隨著嚴重的溝通、情緒、行為障礙,自理能力弱,心智弱、社會規則差。“有些重度的患者無法進入普通的學校就讀,成年患者無法實現獨立就業,在家中也缺乏專業的方法引導生活。”夏力說,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孤獨癥患者與社會的融入更為困難。
夏力提出,目前,地處合肥市廬陽區的“幸福小院”已接收32名孤獨癥兒童,在空間上已不能容納更多的孤獨癥患者,無法解決當前患兒家庭的加入需求。結合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花開嶺慈善村”公益組織融入鄉村發展的探索實踐,建議打造困境兒童療愈慈善村,爭創全國性社會組織照顧困境群體的樣板。
“當前迫切需要尋找符合條件的村或者是閑置的學校,提供一定的場地,滿足孩子的入住、學習、運動和生活的需要,并設置康復培訓基地,為困境兒童提供特殊教育康復、輔助就業技能培訓。同時因地制宜選取勞動實踐基地,作為農療與輔助性就業基地。”夏力提出,在幫助模式上,建議把困境中的家庭和孩子帶到村里生活,安排專業的特教老師照顧和陪伴。通過“農療+康復”模式培養他們獨自生存、生活的能力和社會性。
建立孤獨癥監護人終身干預互助平臺
另一方面,夏力提出可以建立孤獨癥監護人終身干預互助平臺。“在兒童療愈慈善村建設過程中,要通過信息化手段搭建孤獨癥監護人終身干預互助平臺,讓家長、社會、政府、愛心人士多方參與,分擔家庭的重擔。”夏力建議,可以為監護人免費開展技能培訓課程,讓他們有機會在撫育孩子的同時能回到正常的工作當中,避免與社會脫節,實現一定的社會價值。設立慈善信托,解決監護人的后顧之憂。
“可以通過合理渠道宣傳,引入更多的社會愛心人士和社會組織對口幫扶、奉獻愛心,讓更多社會力量關注和關愛孤獨癥群體。”夏力表示,建議引進社會組織、企業及愛心人士進村支持慈善村建設,著力打造“慈善+研學+旅修”的發展模式,力爭打造“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的示范標桿。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葉曉 余康生 徐琪琪 實習生 張燕 徐寒鈺 張清怡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