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發展條例》,這是全國首部省級層面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專項立法,它的出臺和施行,將對安徽新能源汽車產業及相關汽車制造和零部件企業產生重要影響。
或許有的人還沒閱讀《條例》全文,或許有的人已在媒體中了解了部分信息。
更多的車企、科研人員、零部件廠商、新能源車車主以及未來車主關心的是:它到底和我的工作、生活有啥關聯?
關聯,可不止一點兩點。
比如,《條例》提到了新能源汽車充電站、充電樁建設,提到了無人駕駛等智能化技術,還提到了對龍頭車企的支持措施。
以下,可能是關于這部《條例》最“硬核”、最有“干貨”的解讀。我們采訪了安徽省汽車辦負責同志,回答大家關心關注的問題。
《條例》最大的特色、亮點在哪?
一是順應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大勢所需,遵循《安徽省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條例》,創新推出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發展條例。該條例屬于全國首部省級層面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專項立法。
二是圍繞把汽車產業作為“首位產業”這一定位,采取了“三個結合”——短期與長期相結合、省內與省外相結合、可能與不可能相結合,體現了安徽省委省政府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直面新要求、回應新期待的宏闊視野和戰略組織,形成了一套獨立化體系。
三是針對新技術路線、低碳發展、產業安全等領域的新要求新變化,為提高汽車企業應對國際規則變化的能力,更好融入全球汽車產業發展大環境,《條例》對汽車企業“走出去”進行了開放性規定。
四是突出把集群生態理念貫徹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全過程,并注重將每一個汽車相關市場主體都納入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建設中。
五是圍繞安徽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面臨的創新不足、人才緊缺等問題,《條例》在制度設計上進行了探索創新。例如,為強化創新賦能,《條例》規定“推動科研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改革,賦予新能源汽車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
六是《條例》準確把握場景化造車賦能趨勢,將“場景拓展”作為獨立章節,并從充換電基礎設施、綜合能源服務站、道路測試等方面進行了明確規定,突出人本理念。
同時,安徽正著力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培育壯大未來產業。《條例》的制定出臺為其他新興產業立法奠定了基礎,開創了先河。
2023年12月28日,淮南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開沃集團淮南基地生產的新能源汽車投產下線。陳彬 攝
如何支持企業、高校院所技術創新?
新能源汽車產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而創新又是安徽的“遺傳基因”和“金字招牌”。
《條例》在編制過程中跳出“就汽車論汽車”的思維,瞄準新能源汽車產業未來趨勢,系統部署新能源汽車領域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條例》明確,鼓勵、支持組建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聯合體、創新聯盟等方式,開展新能源汽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研發服務;支持市場主體承擔或者參與國家級、省級、市級重大科技項目;鼓勵開展與新能源汽車相關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跨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支持開展氫內燃機、甲醇制氫、固態電池、碳化硅半導體等新技術研發應用。
同時,為完善新能源汽車先進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條例》中涉及鼓勵社會資本設立新能源汽車科技成果轉化專業服務機構,完善新能源汽車領域大型科學儀器設施開放共享激勵機制,推動科研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改革,賦予新能源汽車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等多項創新舉措。
這些措施在愿為、能為、敢為等方面,充分體現了“安徽特色”,也具體展現了安徽獨有的改革創新精神。
2023年12月13日,位于合肥新站高新區的萬通高級技工學校實訓基地,學員借助工具設備儀器對新能源車輛開展故障診斷。張敏 攝
為何要支持龍頭企業發展?
這一提法有一定現實基礎,也符合安徽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需要。
目前,安徽已集聚奇瑞集團、江汽集團、蔚來汽車、合肥長安、合肥比亞迪、大眾安徽、漢馬科技等7家整車企業,擁有乘用車、商用車、專用車等全系列產品,還有一批諸如國軒高科、華霆動力、巨一科技、海納科技、壹石通、中鼎集團等優秀的零部件企業。
但是,產業布局不優、企業大而不強、核心競爭力較弱、產業鏈上下游聯動不足等問題依然突出,且多數無整車企業的城市也缺乏總成性的一級配套商企業,產業牽動力亟待增強。
“鏈主”企業是汽車產業鏈上的領頭雁,在產業鏈供應鏈上擁有強大的號召力,往往能夠通過自身優勢集聚吸引上下游企業,是補鏈延鏈強鏈的中心軸,更是引領帶動全省汽車產業形成雁陣集群效應的決定性力量。以龍頭企業為牽引,做強放大“鏈主”企業功能作用,是安徽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的關鍵之舉。
無人駕駛等智能化技術如何支持?
新能源汽車的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則是智能化、網聯化,且智能網聯汽車發展趨勢不可逆轉。目前,智能網聯技術高度發展、產品加速迭代、產業規模不斷升級,形成了具有強勁發展前景的產業藍海。
縱觀我國,北京、深圳、上海是國內最早布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城市,相關政策法規基本完善,示范區建設也走在前列。同時,憑借人才、資本以及相關產業龍頭企業優勢,三市在核心領域迅速孵化技術類初創公司,目前整體處于國內全面領先的地位。近年來,我省也在加緊布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但是,相比先發地區還存在較大差距。
安徽抓住了汽車“上半場”的機遇,更要鉚足干勁奮力沖刺“下半場”。
為此,《條例》準確把握場景化造車賦能趨勢,將“場景拓展”作為獨立章節,支持智能網聯汽車健康有序高質量發展。
《條例》明確,支持選擇具備支撐自動駕駛及網聯功能實現的適當路段、區域、時段,提供智能網聯汽車開展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選擇道路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的行政區域全域開放道路測試、示范應用,支持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等。
“續航焦慮”怎么破?
截至2023年11月底,全省新能源汽車保有量60.5萬輛,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為5.1%;2023年以來新增新能源汽車23.7萬輛,新增滲透率為42.7%。
但是,與快速增長的新能源汽車消費相比,安徽充換電基礎設施還有很大的提升和優化空間。
《條例》順應新能源汽車的競爭由物理屬性向感性屬性升級的重大趨勢,從充換電基礎設施、綜合能源服務站、道路測試等方面進行了明確規定。
例如,《條例》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本行政區域內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加強與城鄉建設規劃、電網規劃及物業管理、城市停車等的統籌協調;鼓勵利用現有場地和設施,建設集油、氣、氫、電等多位一體的綜合能源服務站等。
2023年10月13日,合肥市肥東縣合肥循環經濟示范園內中科全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車間,技術人員們在組裝電動汽車直流充電樁。阮雪楓 攝
如何用資本的力量給產業“加油”?
當今世界,資本市場正在深刻改變汽車產業。安徽準確把握這一趨勢,高度重視運用資本力量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
2023年,安徽聚焦資本生態建設,大力創新金融支持模式,設立省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主題基金,全力推動汽車企業上市。新增汽車領域上市企業7家,62家汽車企業納入省級上市后備資源庫,占全部省級上市后備資源庫14.6%。農業銀行、華夏銀行、招商銀行等已分別成立新能源汽車特色支行、特色事業部。
但是,金融支持力度和針對性還不夠強,難以有效滿足汽車企業特別是零部件企業發展需要。
據此,為滿足汽車生產、經營、消費等各環節的融資需求,《條例》明確,鼓勵金融機構設立汽車產業金融支行、特色事業部及專業團隊等特色機構,建立適應汽車行業特點的產品創新、信貸管理和專業化評審等機制。
據江淮觀察微信公眾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