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大皖新聞訊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安徽省人大代表段婷婷提出,加強戲曲的傳承與保護,對合肥建設“文里文氣”的文化之城,打造“文里文氣”新名片,具有特殊的意義。她在創新戲曲傳播方式、建立戲曲藝術人才培養基地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助力打造“文里文氣”合肥新名片
戲曲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歷史記憶,延續著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血脈精魂,在人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背后成為了一個尤為重要的精神生活載體。安徽省人大代表段婷婷表示,近年來,安徽戲曲一直以黃梅戲為代表,也涌現了一批優秀的黃梅戲演員,但安徽還有徽劇、廬劇、泗州戲、花鼓戲、岳西高腔等多種劇種,省內大部分戲曲院團面臨工資待遇低、演出收入低、演出市場不景氣的問題,導致大部分劇種面臨青年藝術人才、青年領軍人、藝術傳承人、創作人才嚴重流失的現實問題。
段婷婷提出,合肥不僅“科里科氣”,也要以城市文化特質為依托,聚焦最能代表城市獨特文化資源及其要素,加強戲曲傳承保護,助力打造“文里文氣”合肥新名片,賦能“科創名城”高品質發展。
多措并舉促進戲曲傳承保護
段婷婷認為文化建設在城市建設中的價值日益凸顯,文化標識不僅是城市的繼承者、創新者和傳播者,也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是市民的精神家園,在培育城市文化氣質、彰顯城市文化自信過程中發揮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加強戲曲的傳承與保護,對合肥建設“文里文氣”的文化之城,打造“文里文氣”新名片,具有特殊的意義。
她提出要多措并舉促進戲曲傳承保護。“建議省里設立專項資金,或省文化和旅游廳每年定期舉辦活動,或在孵化劇目方面設立專項評比,或有計劃向外宣傳介紹等,讓承辦單位成為推進戲曲傳承保護的強有力抓手。”段婷婷提出,建議政府財政資金適當兼顧各劇團之間的平衡。“建議適當向市、縣級劇團、傳承小劇種和瀕危失傳劇種以及非遺劇種予以傾斜,重點給予補貼和扶持。”
建立戲曲藝術人才培養基地
段婷婷建議,提高我省戲曲院團從業者基本工資。以省平均工資為基本標準,從收入上解決戲曲從業者的基本生存問題。同時,創新傳播方式,推動戲曲進校園、進社區。“可以適應新的傳播規律和市場規律,不斷創新傳播形式和傳播路徑,將戲曲藝術推廣與非遺傳承相結合,將傳統戲曲與流行文化元素和新媒體技術相嫁接,著力吸引、培養更多年輕觀眾。”
此外,段婷婷還建議安徽省建立戲曲藝術人才培養基地。安排專項經費、職資編制及建設用地等,建立戲曲人才培養基地,并對安徽省戲曲,尤其是廬劇(非遺)專業設置給予政策性傾斜和支持,同時積極聯系各類戲劇高等院校,將戲曲人才輸送到相關專業進行學習培訓,提高藝術技能,更好地傳承發展安徽省戲曲藝術。“建議我省要加快推進廬劇藝術傳承中心建設,支持將廬劇藝術傳承中心打造為合肥市校園戲曲傳承教學實踐基地。”
大皖新聞記者 徐琪琪 葉曉 余康生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