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2023年是淠史杭工程開工建設65周年,為紀念淠史杭工程,弘揚淠史杭精神,由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安徽省文物局)、安徽省水利廳和中共六安市委、六安市人民政府主辦,安徽博物院、安徽省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承辦的“山河安瀾——淠史杭灌區主題展”將于11月15日在安徽博物院老館隆重啟幕。
淠史杭大潛山總干渠竣工紀念章
1951年《人民日報》 吳華鋒藏
1961年《淠史杭畫報》 黃家棟家屬藏
淠史杭灌區位于江淮分水嶺兩側,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征導致分水嶺兩側水低田高,雨水分布不均,旱則赤地千里,澇則汪洋一片,十年難得有一年風調雨順。1950年夏天,淮河流域發生嚴重洪澇災害,安徽人民積極投入治淮工程建設,在大別山區先后修建了佛子嶺、梅山、響洪甸、磨子潭等攔蓄洪水的水庫成為治淮的先聲,也為淠史杭灌區提供了源頭活水。
為了徹底改變悲慘境遇,1958年8月淠史杭灌區開工建設,到1972年9月骨干工程基本建成,14年間,近百萬江淮兒女巧借治淮成果,以戰天斗地的巨大熱情和攻堅克難的豪邁氣概,用原始的工具肩挑手抬、切嶺筑渠,累計投入4億工日,開挖6億立方米土方量,建成了包含3大渠首、2.5萬公里七級固定渠道、6萬多座各類渠系建筑物、1200多座中小型水庫和21萬多座塘堰在內的淠史杭灌區,創造了渠走丘陵、引水上崗的“人間天河”奇觀。
淠史杭灌區是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個毗鄰灌區的總稱,受益范圍涉及皖、豫兩省4市17個縣區,實際灌溉面積1060萬畝,是新中國成立后建成的畝均投資最低、灌溉面積最大、唯一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的特大型灌區,被譽為“新中國水利建設史上一顆光輝燦爛的明珠”。
此次 “山河安瀾——淠史杭灌區主題展”將于11月15日在安徽博物院老館開幕,分為“千年夙愿”“百年偉業”“精神豐碑”“時代華章”四個部分,共展出不同時期的照片、圖表350余張,不同類型的文物展品300余件套,藝術品創作、場景復原、多媒體視頻、沉浸式體驗等20余個。展覽已入選國家文物局、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中央網信辦聯合舉辦的2023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重點推介項目和安徽省文物局精品展覽項目。
大皖新聞記者 吳碧琦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