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我當時沒有太多的想法,就是想把水患治理好,可以讓子孫后代少受點水害之苦。哪里的工程需要我,我就去哪里。”6月27日,在六安市皖西大道健康苑小區,今年已是92歲高齡的葛春華老人回憶起那段波瀾壯闊、史詩般的水利工程大建設歷史,依舊刻骨銘心。他向大皖新聞記者講述“淠史杭”的往事時,堅毅的目光里飽含著曾經的決心和信念。
葛春華
兩次負傷未痊愈又上工地
葛春華是淠史杭工程的第一代建設者。1932年出生于蚌埠市懷遠縣,因為靠近淮河,幼年時家鄉年年遭水患,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7歲開始,葛春華從鄉里的青年委員做起,開始參與治淮工作。1951年,他先后參加了佛子嶺水庫、梅山水庫、磨子潭水庫等工程的建設。
作為一名普通的土建技術員,葛春華三進磨子潭、四進佛子嶺,修大壩建電站。1958年,淠史杭灌區工程開工后,葛春華從安徽省水電廳機械安裝處被正式調往六安地區水電工程隊,又投身于灌區的工程建設。自此,直到1993年從淠史杭總局退休,葛春華將自己的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水利事業。
修建于大別山區淠河上游的佛子嶺水庫是早期治淮工程中著名的大型山谷水庫,不到兩年半就建成的佛子嶺攔河壩成為當時國內水利工程界的奇跡。“沒有機械,運石頭運土全靠人抬肩挑,腳板都是血泡,肩膀的皮都磨掉了,但我們心里想的是不怕苦,盡量多干,一心只想著把工程建好。”葛春華回憶,在參與佛子嶺大壩建設的過程中,他曾兩次腿部負傷。
“從山上摔下來,腿摔折了,幾次都是死里逃生。”葛春華說,因為當時技術工人力量不足,作為土建八級建筑工的他兩次負傷都還沒痊愈,就不顧醫生勸阻,立即趕往工地,辛苦程度不言而喻,但是,他們懷揣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信念,再苦再難也無法磨滅斗志,反而越戰越勇。
邊干邊學成為“土建專家”
葛春華說,佛子嶺水庫工程開始時,他們的技術水平很低,曾經參加過或參觀過大壩施工的人可以說絕無僅有。大壩施工設備也很缺乏,需要的建筑材料如水泥、鋼筋、木材都缺少大量供應。
“我們邊建邊學,白天施工,夜里學習,在實踐中摸索。”葛春華回憶,雖然他們那一批參加建設的勞動者們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很多人都肯學習、愛工作,不懂就學,學以致用。當時的水利專家、淮河工程部部長汪胡楨擔任佛子嶺水庫大壩的總指揮,還給青年工人們上過課,葛春華就是在“佛子嶺大學”中成長起來的水利技術員。大壩竣工后,他又分別參加了梅山、磨子潭、白蓮崖等水庫的建設,成為淠史杭工程的“土建專家”。
“這是我們自主設計的大壩,用混凝土加鋼筋澆筑的,我們的技術好,洪水也沖不垮。”談起當年修建大壩的情景,葛春華非常自豪。此后,他還參與了將軍山渡槽、打山渡槽、紅旗溝泄水閘等工程的建設。
將軍山渡槽是淠史杭灌區最有名的一座渡槽,修建在杭淠干渠上,橫跨舒城和六安的豐樂河。在那個缺少大型機器的年代,渡槽施工全靠人力完成,難度可想而知,重達幾噸的石頭靠人力拖拉到河邊,用的是十字鎬、獨輪車這樣的簡單工具。“我參與的工程從來沒有返工的!”葛老激動地回憶,為了趕工期,他們經常吃住都在工地,靠村民送飯,三班作業不分晝夜,克服種種困難,把工程建好。
希望全社會都愛護淠史杭
“當年是真苦真累!但是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訴大家,我不后悔!”回憶當年的建設場景,葛春華神情激動地說,老一輩的人在一起討論時常說,當年缺資金、缺技術、缺物資,不建淠史杭有一百個理由,但要建淠史杭,那就只有一個理由:灌區人民太需要這項工程了。
昔日赤地千里的江淮大地,變成今天的“江淮大糧倉”,生態宜居的幸福之鄉。“回想過去,我們這里經常不是旱就是澇,給我們帶來了多少傷害?現如今,有了淠史杭,我們不擔心水多受淹了,也不擔心水少干旱了,還喝上了干凈的水。”葛春華說,就像一首歌唱的那樣,“淠史杭水滾滾流,流來幸福流去愁”,這一切都歸功于安徽人民的犧牲奮斗。
葛春華說,淠史杭工程的建設和發展是越來越好,對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對國家的糧食安全,對整個安徽的經濟社會發展,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給灌區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滿足了老百姓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作為第一代參加淠史杭工程的建設者,葛春華希望全社會都來關心愛護淠史杭,讓老一輩創下的工程基業長青,希望新一代的淠史杭管理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大力傳承紅色基因,弘揚老區精神,努力把淠史杭灌區建設成一個現代化的大灌區。
大皖新聞記者 吳碧琦 劉旸 余康生 攝影報道
編輯 蒙國銳
本文由大皖新聞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