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大皖新聞訊 11月17日,大皖新聞記者從安徽工業大學獲悉,該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同宿舍的4名女生李海恩、孫鳳月、劉寧寧、樊星近日分別被保研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湖南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其中,李海恩直接攻讀博士學位。
記者了解到,該校機械工程學院2019級學生共有510名,女生僅有26名,同一宿舍能出4個學霸實屬不易。11月17日,記者采訪了四名學霸,傾聽她們講述大學4年的學習生活經歷。
四人合影。
她們在學習上互相監督激勵
"剛入學時,發現每個班幾乎都是男生,他們學得會比女生快很多,也常會聽到身邊人議論‘女生學機械一般都學不好的’。"樊星坦言,機械專業課程多、難度大,同時避免不了和3D打印機、車床、數控銑床、激光切割機等重機械打交道。
孫鳳月在實習。
由于嚴重失衡的男女比例加上學習難度,她們也曾陷入迷茫與質疑中。"女生學習機械,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絕不放棄是我們的學習宗旨。"四位女生表示,大學期間,懷揣著興趣與夢想的她們一直互相激勵。
但同一專業的她們也難免存在競爭,但是她們始終堅信團結力量大。在老師和同學的眼中,這個宿舍的姑娘總是同時出現在各種場合,她們總會選同一個老師、上同一節課,她們上課的時候總是一起坐在教室的第一排。
樊星在圖書館學習。
"大家課上相互監督,課后互享資料、交流心得,向彼此請教問題是宿舍的常態。"孫鳳月說,每次到期末考試復習階段,她們都一起泡在圖書館里,晚上回到宿舍后還會在群里分享某個難點的獨家看法。天道酬勤,她們連續三年實現獎學金全覆蓋,累計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等12人次。
全員斬獲A類賽事國家級獎項
從大一開始,她們四人就通過各種嘗試來克服自己對科技競賽的不了解,共同參加了多項賽事,在專業知識上得到了逐步積累。有些競賽的賽程長達一年,她們常常會利用整個暑假,堅持留在學校打磨參賽作品,熬夜到凌晨三四點都是常有的事情。
劉寧寧和樊星參加工創大賽。
"之前聽說學長學姐通宵熬夜準備比賽作品,那時候自己是不理解的,但自己真的參與進來后,想把競賽做到盡善盡美時,那些曾經認為自己承受不了的辛苦已經成為習以為常的生活。"李海恩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三年來,她們累計獲得科技競賽省級以上獎勵24項,讓人驚喜的是,她們全員斬獲A類賽事國家級獎項,包括:全國大學生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大賽金獎、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銀獎、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國家二等獎等。同時,授權實用新型專利5項,還有3項專利正在受理中,主持省級以上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5項。
在抓好專業學習的基礎上,四人還積極投身于學校的各類組織,進行著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收獲頗豐。大學前三年,她們一共獲評校三好學生、校優秀學生干部等榮譽稱號12人次,他們所在班級多次獲評校"先進班集體",所在團委學生會多次獲評校"共青團工作先進單位"、校"暑期社會實踐優秀組織獎"、校"田徑運動會優秀組織獎"等多項榮譽。
她們經過磨合生活作息一致
劉寧寧在看書。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四人來自不同地方,生活習慣不同,但在大學期間逐漸磨合出相同的生活作息。"平時,我們晚上會在11點準時熄燈,早上基本會在7點起床,保持作息一致,避免打擾她人。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問題,我們都能通過互相理解、包容和溝通來解決。"孫鳳月說,宿舍門后一直貼著大家共同商議制定的寢室公約,她們共同遵守、彼此約束。
孫鳳月的刻紙作品。
李海恩的繪畫作品。
"一家人就要整整齊齊的。" 樊星經常這樣形容寢室室友關系。學習之余,她們也會發展各自的興趣愛好豐富宿舍生活。沉穩安靜的孫鳳月最愛刻紙,在刀與紙之間磨刻自己的耐心;活潑開朗的劉寧寧和李海恩最愛書法與繪畫,無論是水彩還是國畫,倆人總能沉浸其中;樂觀愛笑的樊星最愛將生活中的點滴剪輯成充滿記憶的視頻。
劉寧寧的對聯。
據介紹,她們所在宿舍多次獲校學風優良宿舍、校文明宿舍、校優秀內務宿舍、院寢室裝扮大賽一等獎等榮譽,寢室成員獲文體活動獎項10余項。
李海恩的生活照。
成功保研后,四人并沒有松懈,依舊堅持開展每日四項:身體鍛煉、學習英語、拓展視野和科學研究。"每天的學習已然成為了習慣。"在她們看來,保研成功后的生活還將一如既往。
張敏 大皖新聞記者 汪艷(受訪者供圖)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