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大皖新聞訊 羊腸小道,通往海拔900米的深山古村,一根扁擔和一所只有一個老師及一群孩子的教學點,這看似單調的生活場景構成了葉興旺老師 35年生活的底色。葉興旺老師當年一句擲地有聲的承諾,堅守在偏僻的教學點35年,讓大山深處走出了20 多名大學生。山路上的樹葉黃了又綠、綠了又黃,葉興旺從風華正茂走到兩鬢斑白。回顧一下葉老師走過的路,也許悠悠歲月和靜默的大山無法丈量出他對教育事業的深沉熱愛。
2012年,低嶺教學點新建校舍時,葉興旺臨時在祠堂給孩子們上課。
為學生辭去鄉政府工作
1978年,葉興旺高中畢業,在家鄉祁門縣低嶺村當了一年代課老師。隨后,他響應祖國號召,投身軍營,到安徽南陵武警部隊服役。在部隊服役期間,葉興旺勤學上進,各方面表現優秀,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82年,退伍回鄉的葉興旺,考取了鄉政府補貼制干部,任鄉黨委組織干部。就這樣,葉興旺靠著自己的奮斗走出了大山。如果不是后來的一件事情打亂了葉興旺的節奏,他的人生是另外一個景象。
祁門縣箬坑鄉低嶺村十分偏僻,被當地人戲稱“西伯利亞”。1983年9月,村教學點首任老師王受益在堅守低嶺27年后,因積勞成疾、年老體衰調離低嶺。當地先后選派多名年輕教師進低嶺,接王老師的班。然而,惡劣的環境、艱苦的條件讓這些進山的老師無法安下心工作,多則兩年、少則一年就主動請調出山。低嶺教學點的教學質量也因此滑坡,低嶺教學點面臨關閉,孩子面臨失學。這一切,讓葉興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經過一番思慮后,葉興旺毅然決定辭去鄉政府工作,請纓到低嶺當民辦教師。已經走出大山的他放棄條件優越的工作而又一頭扎進大山,葉興旺的這一舉動讓很多人都困惑不解。2022年8月18日,葉興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到這關系到他下半生的重要十字路口時,仍語氣鏗鏘地表示,他無怨無悔當初的選擇。
一個人撐起一個教學點
偏僻山區學校的工作環境非常艱苦、辦學條件十分簡陋。葉興旺一個人撐起了這個教學點,一干就是35年。
備課中、上課時遇到的難題無法和同行切磋交流,葉興旺就埋首資料自己琢磨,攻克難關;上課沒有教具,他就地取材自己動手制作;學生的課桌凳壞了,他又當起了修理工;教室漏了、天花板脫落了,他就自己翻漏、釘天花板;窗戶沒有玻璃,無法抵擋冬天里刺骨的寒風,他就自己買來塑料薄膜蒙起來。
在他35年的教師生涯中,幾乎有一半時間的身份是民辦教師,每月工資僅23元。如此困難,葉興旺為了低嶺的孩子們還是一直堅持下來。家庭入不敷出時,就靠妻子采茶葉的收入貼補家用。在女兒上大學時,家庭經濟曾一度陷入了困境,他只得向親朋好友借債,還利用周末時間與妻子種地、開荒種茶。但再苦再難,他始終都沒有動過要離開教學崗位、離開自己的學生念頭。
為了參加會議和教研活動,滿天星斗的時候葉興旺就已經打著手電摸索在山路上了;為了不耽誤孩子們的課程,夜幕降臨時葉興旺披星戴月從山路往低嶺趕。據粗略估算,35年來,葉興旺在崎嶇坎坷的山路上,徒步往返于低嶺至箬坑之間的總行程差不多兩萬公里。這條葉興旺熟悉的山路上,灑下了他多少汗水。夏天還好,山上的植被茂密,天氣不算熱,只是需要小心有蛇蟲出沒;冬天的時候,山野全部披上了雪霜,葉興旺經常要邁著碎步小心地在凍得堅硬的巖石間蹣跚而行。即便這樣,摔倒也是常有的事。2008年冬的一天,葉興旺參加完中心校的工作會議急匆匆往回趕。雖然這山路已經不知走過多少個來回,路況已經非常熟悉,但葉興旺還是在山路上重重摔了一跤。葉興旺忍痛趕到低嶺時天已漆黑,第二天起來手腫痛難忍,來到山外醫院拍片檢查發現左手橈骨裂開了。當班醫生看到這個情況, “命令”他立刻住院治療。但葉興旺怕影響學生的學習,說服醫生給自己包扎好傷后就返回了學校,帶著傷出現在課堂上。
從生活到學習,葉興旺給予孩子無限關愛。
一根扁擔挑起責任和擔當
35年來,最能見證葉興旺奉獻精神的莫過于那根一直跟隨他的扁擔了。
每年的寒暑假開學前,葉興旺到鄉教辦室開會都會隨身帶著一根扁擔。開會回來,葉興旺用這根扁擔挑著孩子們的教科書翻山越嶺趕回教學點。嶄新的教科書摞在一起,約有70斤重。葉興旺挑著擔子,行走在羊腸小道中,累了就停下來喘口氣。身上的衣服汗濕了,又被山風吹干了……而這一挑就是30多年。背壓得有些駝了,鞋子也不知磨破了多少雙,而那根跟隨他多年的扁擔也被磨得油光發亮。葉興旺在通往低嶺的山路上挑教材的身影已凝固成了當地一道感人的風景,鄉親們都親切地稱他“扁擔老師”。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鑒于葉興旺老師的綜合素質好、業務水平高、工作能力強,當地曾考慮安排他到鄉教委工作。而當時他的兒子也正好到箬坑初中讀書,本來既可以借此機會走出大山,還可以照顧孩子。但他再三權衡利弊之后,覺得低嶺的孩子們更需要他,不忍心因個人出路而讓低嶺孩子再次陷入缺教師的窘境。一番深思熟慮后,葉興旺婉言謝絕領導的善意,再次選擇留守低嶺。他的留任使低嶺的孩子得以安心上學,而他自己的孩子讀到初中畢業就外出務工了。為此事妻子沒少埋怨他、孩子很長時間都不理他,他內心深處也藏著愧疚,但看到學生們在他的精心教育下一個個走出大山,走向更廣闊的人生世界,他又覺得犧牲點個人利益、吃再多的苦也值。
20多名大學生走出大山
對教學點的孩子來說,葉興旺不僅僅是一名老師。30多年的堅守,改變了很多山里孩子的命運。
35年來,為了讓學生中餐能吃上熱飯熱菜,教室里一直擺放著葉興旺自備的火桶,學生早上上學時帶來的飯菜他親自碼放在火桶里,為學生飯菜保溫,讓學生中午能吃上熱騰騰的飯菜。農忙季節,放學時家長還在田間地頭勞作,為了確保學生在無人監管情況下的安全,他就把學生帶回家輔導功課或留他們吃飯,直至家長收工到他家把孩子接回去。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他主動當起了“愛心爸爸”,經常與他們溝通談心,消除他們心理上陰影,幫他們找回缺失的父愛母愛,找回家的溫馨。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進步,本著“一個都不能少”的信念,他對后進生呵護有加,主動幫助他們診斷“病”因,除了上課“特別照顧”外,放學后還帶回家中單開小灶進行輔導,使他們不掉隊。
將35年的光陰揮灑在大山深處,值得嗎?對于這個問題,葉興旺老師沒有正面回答,但他的付出在悄悄開花結果:35年來,從低嶺先后走出了20多名大學生。這些從大山里走出的孩子,肩負著葉興旺老師的殷切希望,成長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 “他們有的在上海,有的在廣州……”說起他的一個個得意門生,葉興旺的目光越過被枝繁葉茂的樹木覆蓋的大山,欣慰地笑了……
大皖新聞記者 趙明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