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所有新聞皆成過往,但都值得凝視。它們是新安30年風雨兼程的印記,也是時代洪流中的浪花。
為了揭示真相,記者冒著危險,喬裝“臥底”,打入黑心食品廠內部、當了七晝夜“毒販子”、變身“乞丐”;
為了給受害者發聲,守護公平正義,記者堅持不懈,接力追蹤,用20余年時間,全程關注法子英、勞榮枝大案;
為了挖出假慈善的本來面目,新安晚報沒有沉迷于報道球王的喧囂,而是從老馬行蹤的蛛絲馬跡開始,嚴密調查,揭露真相……
我們關注,我們見證,我們記錄。
我們的記者突破進取,我們的記者鞭辟入里,都只為讓新聞更“好看”,看到“更多”的新聞、 “更深”的新聞。
記者“臥底”,揭露“內幕”
2002年深秋,本報一名女記者主動配合公安部門緝毒行動,和一名警案化裝成購買海洛因的毒梟姐弟,攜帶10萬元巨款,前往安徽某地,度過了七天的臥底生涯。
為了更像“毒販子”,女記者突擊培訓學習辨認毒品,還學會了抽煙,臥底時,始終在毒販子的監視范圍內,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那一次,雖然未“交易”成功,但帶來的切身經歷卻是刻骨銘心。新安晚報分十次在一版連載了《我當毒販七晝夜》一文,引起了讀者的巨大關注。
新聞“臥底”與暗訪,是一名都市報記者的看家本領,本報還曾在不同時段,推出記者“臥底丐幫”、記者“臥底傳銷組織”、記者“臥底食品廠”、記者“臥底街頭小販”等深度調查報道,都揭示了社會黑暗一面或行業不法行為。
記者臥底“街頭小販”。
比如,2011年10月10日,本報重磅推出了“臥底食品廠”報道,曝光了位于肥東縣的安徽惠之園食品有限公司,篡改過期和即將過期的食品生產日期。重新打包后,這些食品被運送到合肥市區各大超市出售。為了調查事實真相,本報記者成功打入該公司,挖出了這一驚人黑幕。掌握大量證據后,對該企業的種種不法行為進行了曝光。
惠之園公司車間人員起初辯稱藥水不是用來涂改日期的。
隨后,質監部門迅速作出反應,責令安徽惠之園食品有限公司全面停產,接受調查處理。
監管食品安全不能亡羊補牢,必須先筑好“牢”。唯有此,才能讓企業守法經營,讓消費者安心享用食品。
我們痛斥,不法商販的只為利益,不顧底線;我們呼吁,相關法律、制度和管理的健全。我們共同捍衛,市民的餐桌安全。
追蹤“法勞”大案二十余載
南昌離合肥不遠,直線距離不足400公里,一對亡命鴛鴦引發的全民關注讓兩地顯得更近 — —勞榮枝及其男友法子英的犯罪道路從南昌開始,在合肥被終結。
勞榮枝案二審公開宣判。
“殺人惡魔”法子英在合肥伏法23年后,2022年11月30日,勞榮枝在南昌被二審判處死刑。
這是一場遲到 20 余年的審判,但正義不會缺席。20余年來,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一直在追蹤報道此案,見證了這對亡命鴛鴦從落網到審判的全過程。
1999年7月23日,合肥發生一起震驚全國的綁架殺人案,造成2人死亡。悍匪法子英被包圍后,仍持槍負隅頑抗,最終被合肥警方擒獲。當時,本報以《“殺人惡魔”廬州落網》為題,報道了警方偵破這一案件的全過程。
這是法子英伙同女友勞榮枝犯下的最后一樁惡行,最終“殺人惡魔”法子英落網,被稱為“殺人女魔頭”的勞榮枝則畏罪潛逃。
法子英押赴刑場。
1999年,法子英在合肥被執行死刑。本報記者曾兩次與法子英面對面,深感其極其冷血。
法子英伏法后,勞榮枝一逃就是20年。2019年11月28日,勞榮枝在福建廈門落網。法、勞二人的惡行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勞榮枝落網后,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對合肥案發地進行了回訪,參與抓捕的民警等案件親歷者也回憶了當時的一幕幕。
同時,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還第一時間趕赴廈門,尋找勞榮枝生活片斷,獲悉其曾使用“雪莉”等多個虛假名字在全國多地藏匿,靠在酒吧、KTV等場所打短工為生,生活愜意,曾在自媒體上曬過健身、遛狗等。
勞榮枝與法子英是老鄉,出生于江西九江。2019年,勞榮枝落網后,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奔赴九江,起底“女魔頭”勞榮枝的成長軌跡。家人面對勞榮枝的所作所為,既悔恨又疑惑。
2020年12月21日,勞榮枝案在南昌中院一審開庭。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來到南昌,對該案審理進行了全程旁聽。8個多月后,勞榮枝一審獲死刑。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又赴南昌見證了宣判過程,并以“直播”的形式報道了此次宣判,吸引了200多萬網友在線觀看。
2022 年 11 月 30 日,勞榮枝上訴被江西高院駁回,維持原判,對勞榮枝的死刑裁定依法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那一天,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第四次奔赴南昌,全網“直播”了二審宣判消息,數百萬網友收看了直播,第一時間了解宣判結果。
八問《新民周刊》 維護安徽形象
2006年3月,《新民周刊》在一篇報道中稱樅陽縣某地為“小偷村”。此文被近百家平面媒體和各大門戶網站轉載,時值兩會期間,社會影響十分惡劣。本報布置精干記者對橫埠鎮的情況進行摸底,發現《新民周刊》報道內容嚴重失實、破綻百出,決定跟《新民周刊》較個真。
本報八問《新民周刊》系列報道。
隨后,《八問新民周刊》等三個版的系列報道一次性推出,把針對一個具體新聞事實的調查上升到維護安徽形象的高度。在報道進程中,我們向國內各主流媒體發出“反對地域歧視,告別輿論陋習”的媒體倡議,得到了數十家主流媒體的響應。不久,《新民周刊》正式在刊物上向樅陽縣人民道歉。本報質疑系列報道終見成效,有力維護了安徽形象。
追問假藥賑災
1998年的那場洪水,受災嚴重的安徽再次成為八方支援的對象。然而就在本應是充滿人間真愛的救助過程中,卻冒出了些許丑惡的污點。
當年9月,安徽省衛生廳藥政局的工作人員正不知疲倦地查驗各地運送來的捐贈藥品。沒想到,在河北省發往我省災區的賑災藥品中,居然被發現摻有大量假藥和劣質藥品!諾氟沙星、板藍根、風油精……一批災區急需的藥品都在其列。有的是劣藥、假藥,有的已過期一年多……尤其是運抵的647箱板藍根沖劑,16個批號中,竟無一合格!
本報記者獨家報道此事后,立即在全國引起軒然大波。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等媒體趕到合肥采訪追蹤。國家藥監局對此事成立專門小組調查處理,最終河北省醫藥公司被停業整頓,相關責任人被查處。
揭開慈善畫皮
6天,4個城市,從北京到濟南,從東莞到合肥,球王馬拉多納“馬”不停蹄。2010年11月3日,老馬從北京開始了他為期6天的中國行。如果不是標榜慈善,那應該是一場歡樂的旅行。然而, “慈善”表演讓這一切都變了味。
北京記者會上,馬拉多納“秀”球技。
2010年11月9日下午,合肥,老馬按計劃應該去醫院獻愛心,但這一行程因為老馬的貪睡臨時改變,10多名癌癥患者被安排到一家歌舞廳,在臺下等待了1個多小時,才等到老馬10多分鐘的短暫“問候”。
老馬6天行,圈走千萬代言費,而留給中國受助者多少呢?不到百萬,且許多善款都是在本報記者的一再督促、報道下才逐步到位。
當合肥癌癥患者親手接到老馬捐獻的三萬元紅包時,對老馬的“善心”充滿感激之情。然而,當他們回到病房打開紅包時,卻驚奇地發現里面不是人民幣,而是一個寫著數額的紙板。
當其他媒體都在沉迷于報道球王的喧囂時,本報卻從老馬行蹤的蛛絲馬跡開始,嚴密調查,挖出假慈善的本來面目。
300塊錢一張的門票,還剩很多沒有賣掉!
“三問馬拉多納”系列報道讓公眾對明星慈善活動的態度更加清醒,而慈善活動缺乏監管等制度問題也由此引發關注。
愛如山,背如弓
來自亳州的許張氏已經90多歲,背駝得像一張弓,走路顫顫巍巍,但她不能安享晚年,因為她要照顧生病癱瘓在床的兒子。給兒子縫補布片做尿布,要照顧兒子大小便,做好飯還要一口一口喂兒子吃……
好心人送來的牛奶,許張氏喂給兒子喝。
2011年8月16日,新安晚報報道了這位亳州“最美母親”的故事,并配發了一張圖片《愛比天高》。圖中許張氏正在喂兒子吃飯,彎成弓的脊背帶來了極大的視覺沖擊力,令人動容。對癱兒來說,母親就是他的山,為他撐起一片天。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