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十四五”時期,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入了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新階段,污染防治攻堅戰由“堅決打好”向“深入打好”根本性轉變,形成了“提氣、降碳、強生態,治水、固土、防風險”大格局。安徽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也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環境優的美麗安徽,從頂層設計層面對碳達峰碳中和、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出全面部署。日前,淮南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束學叁接受了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和安徽環境新聞網的專訪,詳述淮南市落實國家和省相關部署的具體舉措與成就。
局長束學叁。
記者:束局長您好!“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入了新階段,污染防治攻堅戰由“堅決打好”向“深入打好”根本性轉變。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作為新安晚報駐淮南站記者,我親身感受到了淮南的天更藍了、空氣更清新了,請問淮南市開展了哪些工作?
束學叁局長:2021年,淮南市堅持打好藍天保衛戰方向不變、力度不減,著力開展了“五大攻堅行動”:
一是夏季臭氧防控攻堅行動。開展2次VOCs走航監測,編制5家重點涉VOCs企業一行一策,對存在突出涉VOCs環境問題的16家企業立案查處,罰款53萬元。組織開展涉VOCs企業專項執法檢查,登記企業167家。
二是“清潔城市”攻堅行動。加大清、洗、掃等機械作業力度,沖洗道路及護欄、路側石積灰,修復破損路面,做到“路見本色”。查處整改違章藍牌小貨車和攪拌車42臺,不潔車輛78臺次,信用考核計分25家次運輸企業及所屬渣土車55臺,現場處罰違規運輸渣土車27臺。
三是“清零散煤”攻堅行動。嚴格散煤生產、加工、儲運、銷售和使用各環節監管,生態環境、市場監管、城管、交警等部門聯動執法,加強落地管理,嚴厲打擊銷售和使用劣質散煤違法行為。排查取締了境內6個散煤加工點,取締經營性小煤爐、爐灶974余個。
四是“清理黑煙車”攻堅行動。生態環境、交警聯合開展路檢路查156次,檢查檢測車輛2946輛,查處尾氣超標車輛396臺。依托固定遙感監測機動車370萬輛次,完成非道路移動機械編碼登記5000臺。依法對215臺排放不合格的非道路移動機械進行處罰并驅離淮南市。
五是電廠超凈排放改造攻堅行動。印發《淮南市進一步推進燃煤電廠深度治理實施意見》,對全市燃煤電廠實施超凈排放改造,全年完成深度治理10臺機組。
通過全市上下齊心合力,2021年全市PM2.5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3%,改善幅度全省第5;PM10平均濃度7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改善幅度全省第4;優良天數比例74.8%,同比增加1.6個百分點,改善幅度全省第6。三項主要指標實現“兩降一升”,改善位次全省靠前,空氣質量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
記者: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1年3月15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明確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在“雙碳”背景下,淮南市污染防治工作將如何應對?
束學叁局長:淮南市作為煤炭資源型城市,煤炭消費量占全省的22%,但國土面積僅占全省3.9%,造成污染物排放強度和碳排放強度“雙高”,其中碳排放強度是全省均值的2.4倍,SO2排放強度是全省均值的3.5倍,NOx排放強度是全省均值的2.1倍。這是宏觀數據表現,從排放來源上看,淮南市污染物與二氧化碳排放是同根同源同過程。電力生產二氧化碳排放量為6698萬噸,占全市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9.1%;PM2.5排放量為7009噸,占全市排放量的41.2%;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0596噸,占全市排放量的82.8%;氮氧化物排放量為30017噸,占全市排放量的54.4%。交通運輸二氧化碳占2.7%;PM2.5占5.1%;二氧化硫占4.2%;氮氧化物占39.8%。建材行業二氧化碳占1.8%;PM2.5占1.5%;二氧化硫占5.6%;氮氧化物占2.3%。水泥行業二氧化碳占1.3%;PM2.5占4.2%;二氧化硫占0.8%;氮氧化物占1.0%。可以看出對淮南市“雙高”貢獻突出的為電力生產行業,這與淮南作為煤炭資源型城市息息相關。
淮南市實現資源城市轉型發展,減污降碳是主要抓手。2021年,淮南市雖然空氣質量取得了顯著改善,但全市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強度“雙高”現狀還沒根本改善,這個難題不破,淮南綠色轉型發展就很難實現。“十四五”期間,我市污染防治工作將緊密圍繞城市轉型發展需要,著力構建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體系,全力突破“雙高”困局,努力走出一條符合淮南實際的資源城市減污降碳之路。
記者:實現資源城市轉型發展是淮南的迫切需要,也是一段艱難的長遠之路。在這個過程中,構建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體系能發揮哪些作用?
束學叁局長:資源城市轉型發展確實任重道遠,但我們堅信只要方向正確、思路對頭、措施得當,就一定能夠實現。在這一進程中,減污降碳協同治理主要在“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改變交通運輸結構、實現綠色建筑和新型城鎮化體系、促進社會性變革”五個方面持續發力,推動淮南市轉型發展、綠色發展。
一是在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上持續發力。近年來,淮南市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污染物排放量持續下降,以2019年為例,淮南市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24.2%,工業粉塵排放量下降47.0%,SO2排放量下降58.9%,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67.3%。與之相對應的,淮南市環境空氣質量逐年提升,PM2.5濃度由2017年的61.9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0年的48.1微克/立方米,優良率由2017年的57.7%上升到2020年的72.7%,空氣質量明顯好轉。通過減污降碳的進一步協同治理,隨著污染物排放量的降低和碳匯林的增加,淮南市生態環境質量必將持續改善。
二是在推進傳統產業升級上持續發力。煤電行業長期以來是淮南市的主導產業,二氧化碳、PM2.5、SO2、NOx排放量占全市比重大,污染強度高。同時淮南市還有眾多水泥、建材、化工等兩高企業。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將逐步淘汰部分兩高企業落后產能,倒逼和推動經濟結構綠色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同時,推動污染源頭治理,實現降碳與污染物減排、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協同增效。
三是在改變交通運輸結構上持續發力。近年來,機動車污染已成為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淮南市機動車對PM2.5濃度的貢獻率高達24.4%,淮南市40余萬輛機動車中清潔能源車輛僅占0.9%。隨著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工作的深入推進,傳統燃油汽車將逐步淘汰,新能源車輛尤其是新能源貨運車輛將更加普及,機動車污染排放將大幅降低。淮南市汽運比例逐步降低,鐵運、水運比例進一步提升,推動運輸結構優化升級。
四是在實現綠色建筑和新型城鎮化體系上持續發力。建筑業消耗了自然資源總量的40%,建筑引起的空氣污染、光污染、電磁污染占環境總污染的1/3還多。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將推動建筑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十三五”期間,淮南市民用建筑竣工面積約1080萬m3,綠色建筑竣工面積約704萬m3,占比達65%。實施裝配式建筑面積約78萬m3,占比為7.2%。隨著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不斷推進,淮南市新建建筑全部實現綠色建筑,節約、智能、綠色、低碳等生態文明的新理念融入城鎮化,綠色建筑助力實現新型城鎮化體系。
五是在促進社會性變革上持續發力。構建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體系,必須高度重視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本質上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需要每一個人樹立勤儉節約、低碳環保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從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中做起,身體力行,讓節約用電用水、購買環保產品、垃圾分類回收、綠色出行等成為一種習慣,以每個人的一小步換來社會的一大步,為建設低碳社會做出貢獻。
記者:您的介紹讓我們看到了淮南市轉型發展的希望,也堅定了轉型發展成功的信心。淮南市在構建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體系上將采取哪些具體舉措?
束學叁局長:“十四五”期間,淮南市將以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為抓手,認真落實國家和省里有關政策,深度融入“皖北振興”戰略,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主要在“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深化工業低碳發展、推進城市綠色發展”三個重點上聚焦著力。
一是在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上聚焦著力。主要包括“深入推進傳統產業轉型、持續構建清潔能源體系、加快培育綠色新興產業”三個方面。
在深入推進傳統產業轉型方面。推進傳統產業的綠色化循環化改造,持續推進發電、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提高能源資源產出率,降低排放強度。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鼓勵開展智慧工廠、數字車間升級改造,推動傳統制造業綠色轉型。全力打造國家煤炭綠色開發利用基地、國家煤電和新能源清潔電力生產基地、國家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
在持續構建清潔能源體系方面。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依托淮滬煤電、淮浙煤電等六大電廠,全面推行熱電聯產、冷熱電聯供模式,提升煤炭就地轉化率。實施“揚煤吐氣”發展戰略,重點加大煤層氣的開發利用力度,發展煤制天然氣、煤制氫氣等煤制氣產業,努力構建全產業鏈發展格局。加快推進清潔能源建設,建成投運國電壽縣肖嚴湖分散式風電項目和大唐淮南風電場工程項目;擴大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加強智慧能源體系建設,加快推進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接入端系統建設,推行節能低碳電力調度。
在加快培育綠色新興產業方面。提升完善優勢產業工業集聚區,打造壽縣工業園成為合淮先進制造業承接轉移示范區,加快推進潘集經濟開發區、鳳臺經濟開發區等園區產業轉型升級,建成淮南生物醫藥工業園以生物醫藥、醫療器械、智慧健康為主導的產業格局。著力打造特色農產品輸出地,加快培育一批特色農產品龍頭企業,完善地方名優農產品產業鏈。到2025年,全市綠色食品加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00億元。打造現代服務業集聚地,依托互聯網平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電子商務與工業、農業等協同發展應用示范。
二是在深化工業低碳發展上聚焦著力。主要包括“抑制高碳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推進園區綠色循環改造、推動制造業低碳化轉型升級”三個方面。
在抑制高碳排放行業過快增長方面。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產能擴張,提高新建項目準入門檻,審慎引入高耗能大項目。對發電、水泥、化工等重點行業,探索建立平均先進碳排放對標機制。到 2025年,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顯著下降,工業領域碳排放總量趨于穩定。
在加快推進園區綠色循環改造方面。實施淮南經開區等六個省級以上開發區綠色升級改造,著力提升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園區建設水平,實現園區空間布局合理化,產業結構最優化,產業鏈接循環化,資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礎設施綠色化,運行管理規范化,提升園區綜合競爭力。
在推動制造業低碳化轉型升級方面。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依托淮南高新區大數據產業集聚發展基地以及萬泰電子、中科八所、新光神等骨干企業,加快健全四位一體的創新體系,形成產業集群和競爭優勢。打造完善現代產業體系,補強煤化工、裝備及機械制造、新材料等產業鏈短板。全面整治“散亂差”企業,處置“僵尸企業”,依法依規有序推進落后產能淘汰,積極開展綠色工廠創建。
三是在推進城市綠色發展上聚焦著力。主要包括“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強城鄉低碳發展、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構建低碳交通體系”四個方面。
在優化城市功能布局方面。合理規劃城市功能區,按照“東進、南聚、西聯、北控”的城市戰略發展格局,推動城市結構向多中心、組團式結構轉變。切實強化城市資源環境配套統籌銜接,促進居住與就業平衡,從源頭降低城市系統消耗,為低碳發展奠定城市空間基礎。
在加強城鄉低碳發展方面。積極改善城鎮供熱系統,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鍋爐、工業廢熱利用和分布式能源等,實施主城區供熱老舊管網改造項目,啟動淮南中能LNG綜合利用項目、洛河門站改擴建應急儲氣調峰設施工程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城鎮節水改造,重點實施城市生態景觀、城市綠化等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與改造,規劃建設再生水廠,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以上。推進智能化城市公共服務平臺,城市運行管理和社會管理數字化。
在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方面。擴大綠色建筑實施范圍,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按照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造,積極推動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提高新建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開展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工作,全市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65%節能設計標準,推進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規模化應用。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以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等為重點,著力推動建造方式創新。大力發展綠色建材,推廣應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強鋼筋、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在政府投資建設的項目中優先使用綠色建材。
在構建低碳交通體系方面。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著力構建“三縱三橫”多層次軌道交通網、“四縱四橫”高速網、“四環七通道”干線公路網及“兩橫一縱”航道主骨架,打造江淮航運樞紐(淮南)臨港經濟區。加快城市內部“微循環”道路建設與改造,大力發展地下停車場和立體停車庫等集約化停車設施,并按照比例配建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優化交通運輸能源結構,推廣靠港船舶使用岸電技術,推進新能源或清潔能源汽車、船舶使用,鼓勵新增和更新的公交、出租、作業車輛使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汽車。
陳元圖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張安浩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