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wǎng) 大皖新聞訊 告別了連日的陰雨天氣,六安市霍山縣的一個小山村里近日迎來了久違的陽光。家住六安市霍山縣諸佛庵鎮(zhèn)三河村書房崗組的汪才云有早起的習(xí)慣,和往常一樣,她來到婆婆床邊,熟練地為癱瘓在床的老人家翻身、按摩并用熱水擦洗身體,換上干凈的衣服。“今咯(土話)天好,把床單被套洗洗、被子曬曬,她躺著也舒服些。”汪才云忙碌的一天開始了。
新安晚報、安徽網(wǎng)、大皖新聞記者2月28日了解到,在霍山縣諸佛庵鎮(zhèn)三河村書房崗組有一家小賣部,如果不是門口掛著“文明超市”的牌子,外地人很難發(fā)現(xiàn)這是個小超市。房子坐落在馬路邊,由三間屋子組成,一間是門面,另外兩間是汪才云和婆婆的房間。雖然房子看起來有些破舊簡陋,光線也有些暗,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里面售賣的日用雜貨應(yīng)有盡有。這是個小超市,也是汪才云二十多年與婆婆朝夕相處的家。
“這么多年,日子一天一天過,我也記不清楚婆婆具體是哪一天癱瘓的了。”據(jù)汪才云回憶,她的婆婆俞德華在20多年前不小心摔壞了腿,之后便無法正常行走。后來,老人家又患上了老年癡呆癥,意識不清,常年臥床不起,毫無自理能力。婆婆身邊離不開人,她只能丟下家里的農(nóng)活,選擇在家門口開了一家小店鋪,一邊做點(diǎn)小生意,一邊照顧婆婆。“開小店不求掙多少錢,只要夠生活就行,主要還是以照顧婆婆為主。”自那之后,二十多年如一日,汪才云照顧婆婆,丈夫張益國在縣城打零工,兩人分工明確,共同努力維持好這個家庭。
為婆婆洗好衣服后,汪才云端起熱好的小米粥,像哄孩子一樣一勺一勺喂俞德華喝下。“等過兩個小時,再給她翻個身,弄一杯牛奶喂給她喝。”老人家意識不清后大小便失禁是常事,但是汪才云并沒有嫌棄,反而變著法子為老人家弄些吃喝,增加營養(yǎng)。
因?yàn)橛岬氯A年紀(jì)大了又常年臥床,消化不好,只能吃些流質(zhì)食物。櫥柜里放著人參、牛奶以及蜂蜜,每當(dāng)婆婆吃不下去東西時,汪才云就會用人參煮水,老人家喝了一兩次就會改善很多,這也是通過多年照顧摸索出來的“秘方”。
婆媳二人的房間只隔了一道門,不光白天,夜里每三個小時汪才云都要起來給老人翻翻身。“她沒辦法自己翻身,常年躺在床上,不翻身容易長瘡。”如今的俞德華已經(jīng)90歲高齡了,躺在床上也已20多年了,但在汪才云的精心照顧下,老人身上總是干干凈凈的。
“這老太太真是攤上個好兒媳,對她是真好,這么多年的照顧太不容易了。”鄰居汪登菊提到汪才云忍不住地夸贊,作為幾十年的老鄰居,汪才云的善良與孝順,大伙都看在眼里,也都愿意經(jīng)常光顧她的小店鋪。
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贊美,讓汪才云有些害羞,她樂觀地表示,還好自己個子高有勁,婆婆瘦,抱起來不費(fèi)事。
言傳不如身教,汪才云的兒媳陸黎虹,過年回來時每每看到自己婆婆照顧老太太的場景,都會不自覺地上前幫忙。“媽真的了不起,我們晚輩都應(yīng)該向她學(xué)習(xí)。”陸黎虹說。
對于妻子多年的付出努力,張益國也是滿心地感激。“我們這個家真的多虧了她,這么多年都是她在家里照顧,也沒有出去玩過,我嘴上說不出來,心里對她是萬分的感謝。”說到這,張益國紅了眼眶。
從清晨到夜晚,在這個小店里,她忙碌的身影始終圍著婆婆轉(zhuǎn),二十多年如一日,從不停歇。“各人盡各人的孝,我只是做了最本分的事情,沒什么大不了,照顧好婆婆,我心里踏實(shí)。”談到她堅持的理由,汪才云笑得樸實(shí)。
王倩倩 新安晚報 安徽網(wǎng) 大皖新聞記者 竇祖軍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yàn)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