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記者從安徽省公安廳獲悉,全省公安機關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建立了便民服務事項“辦不成”反映和解決機制。2021年以來,按照省廳部署,共設立了1183個“辦不成”反映窗口,累計接待群眾2900多人次,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490多起。
“辦不成”反映窗口,能成!
沒有戶籍,也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想辦身份證怎么辦?2021年11月24日,劉某(化名)這個看似無解的難題,在合肥市公安局廬陽分局戶政中心“辦不成”窗口找到了答案。
“她1997年左右從家中走失,一直處于流浪狀態,想辦身份證,但提供不了戶籍登記信息。”合肥市公安局廬陽分局戶政中心負責人介紹。由于戶政窗口無法辦理,劉某就來到旁邊的“辦不成”反映窗口尋求幫助。經過民警的耐心溝通、多方尋找,在與多地公安機關聯系核查后,最終幫劉某找到了24年前的家。
去年以來,按照省公安廳統一部署,全省各地公安機關陸續設立“辦不成”反映窗口,及時受理、協調解決服務事項群眾“辦不成”相關問題,對辦事群眾反映的問題、訴求及時梳理反饋、分析原因、協調解決,把“辦不成的事”轉變為“辦得成的事”,確保群眾辦事不白跑、不撲空、有處找、有人幫。
從“辦不成”到“辦得成” 暢通難點“出路口”
“民警同志你好,我家住山區,駕駛證到期了能不能在派出所更換啊?”“民警同志你好,我在外地辦理身份證怎么無法辦理?”......這些原本群眾經常咨詢的問題,自2021年11月份舒城縣公安局開設“辦不成”反映窗口以來,已經越來越少。
在縣公安局的“辦不成”反映窗口,接待民警對群眾反映的問題照單全收,將戶政、出入境等多領域、多部門問題分門別類、專人負責,面對群眾訴求,耐心解釋相關政策,協調溝通多部門解決,全程參與、高效處理。
窗口雖小 解決的卻是群眾心里的“大事”
“這個窗口設立得太有意義了!” 1月10日,錢某某夫婦一早便來到蕪湖市公安局弋江分局弋江派出所,為“辦不成”反映窗口送來錦旗,對公安機關表示感謝。
原來,2022年1月初,蕪湖市民錢某某夫婦到蕪湖市公安局弋江分局弋江派出所“辦不成”反映窗口,反映其2017年曾在荊山大橋附近發現了一名棄嬰并收養,眼下小孩即將上幼兒園,卻因沒有戶籍信息無法使用教育安全平臺,更買不了保險……。“辦不成”窗口民警了解情況后,立即提請啟動“辦不成”反映和解決機制,經過深入細致的調查訪問核實和集體研究,最終認定收養雙方符合收養條件,并為其開辟“綠色通道”辦理了落戶登記。
急群眾所急 做群眾的貼心人
1月18日,南京沈女士通過互聯網拍得界首法院新能源汽車一輛,本是令人開心的一件事,卻因涉及車輛辦理注冊入庫相關手續不全,導致沈女士無法及時辦理汽車入戶業務。沈女士在得知此結果后萬分著急,本想著辦理好業務之后,能及時趕回南京陪伴孩子,沒想到會遇上這樣的麻煩。正急得焦頭爛額之際,阜南縣公安局交管大隊副大隊長、車管所所長李淼了解到沈女士家中的特殊情況,一方面,讓沈女士留下辦理業務的相關資料和聯系方式,先回家照顧孩子。另一方面,迅速安排工作人員聯系界首法院,進行協調溝通,利用網絡加急辦理,很快為沈女士完成車輛解鎖、補領行駛證、消除違章、過戶等七項業務。車管所服務大廳辦理完結后,及時將各類材料以郵寄方式寄送沈女士南京家中。
沈女士在收到辦結的車輛注冊入戶手續后,感謝之情溢于言表。竟然通過外賣形式,為阜南交管大隊車管所服務大廳工作人員,一人訂購了一杯濃香的奶茶,并附言:“這個冬天有你們的陪伴,溫暖了我和我的家人,警民互暖讓這個冬天變得很暖心。”
事事有著落 件件有回音
新年伊始,淮南市田家庵區政務服務大廳公安戶政中心的“辦不成”反映窗口接待了一位自稱是瓦楊村村干部的市民,他告訴民警,村里女童樊某某急需辦理第二代居民身份證。他來是咨詢首次辦證需要攜帶哪些材料,然后再帶女童來辦證。窗口民警聽完后,告訴這位村干部:“未成年人辦證須由監護人陪同,否則無法受理”。村干部稱樊某某父親常年在外打工,短期內無法專程回淮陪同辦證。而孩子母親患智力殘疾,更沒法前來。
“辦不成”反映窗口的接待民警一邊向其耐心解釋未成年人由監護人陪同辦證,這項規定出臺的背景、原因,一邊將孩子的情況記錄在“辦不成”反映和解決登記表中。而后,戶政大廳經過會商,由大廳民警在包村干警的陪同下一起前往瓦楊村,對女童樊某某進行入戶走訪。在核實了樊某某的身份后,現場為其采集人像并辦理了身份證。
為民服務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安徽省公安廳將繼續堅持問題導向,不斷鞏固拓展公安便民服務事項“辦不成”反映和解決工作機制,以“小窗口”服務“大民生”,切實解決好群眾牽腸掛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陳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