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近日,來自亳州的周女士和巢湖的張大哥,在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分別接受了“胰尾切除術”和“胰腺中段切除術”,為他們進行手術的“主刀醫生”是今年3月在中國科大附一院啟用的安徽首臺第四代達芬奇Xi機器人“大奇”,這也是第4代達芬奇機器人在醫院胰腺外科治療領域的首次應用。
周女士今年64歲,近期經常覺得心慌,并感覺饑餓,家人帶著她就診于中國科大附一院普外科王成主任門診,經過檢查,腹部CT及超聲內鏡提示胰腺尾部占位,診斷為胰尾部胰島素瘤。經胰腺腫瘤多學科團隊(MDT)討論,考慮是“胰尾部胰島素瘤",此類疾病手術切除腫瘤即可達到治愈效果。相對于傳統的開腹胰體尾切除相比,用第4代機器人來操作,對胰尾部進行局部切除是更為理想的手術方案。
手術當天,在麻醉科、手術室團隊的全力協作下,由王成主任操控“大奇”,與臺上助手精準配合,通過幾個微創的小孔,為周女士實施了達芬奇機器人胰尾切除術,術中出血僅50ML,手術過程順利。經術中冰凍快速病理確認了術前診斷,確認為良性腫瘤,術后恢復順利。
術后第1天,周女士就可以下床活動,第2天可以正常進食,各項指標恢復理想,未出現相關并發癥,經王成主任團隊評估,周女士胰腺內、外分泌功能良好,術后一周順利出院。
和周女士同期接受達芬奇手術的還有巢湖的張大哥,張大哥在中國科大附一院接受了“完全機器人下胰腺中段切除術”。術后恢復良好,也已順利出院。
據王成主任介紹,由于胰腺本身具有內外分泌功能且不可再生,近年來為了盡可能保留胰腺實質和完整的上消化系統解剖結構,針對諸如胰島素瘤、胰腺囊腺瘤等胰腺良性、交界性腫瘤可以采用“限制性胰腺切除手術”,從而達到在治療疾病的同時,最大程度保留胰腺功能的效果。傳統的開腹胰腺手術創傷大、恢復相對較慢,腹腔鏡胰腺手術也存在胰腺部位深、術者操作空間狹小等弊端。
而第4代達芬奇機器人憑借先進的微電腦處理技術、10-15倍高清放大的3D立體視野、720°旋轉的機械臂等優勢,使手術醫生能更清楚、更直觀地分辨病變組織,同時還可以濾除手術者操作時手部的細微震顫,從而讓高難度的局部解剖和精細吻合得到更大的實現可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手術帶來的創傷。
“大奇”自3月份落戶中國科大附一院以來,已相繼在泌尿外科、胸外科、普外科廣泛使用,完成手術近百例。今后還將應用于婦科、心臟外科等外科手術領域,助力“精準外科”的發展,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高質量的醫療救治,為更多的安徽百姓謀得健康福利。
小貼士:
胰島素瘤是一種功能性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病率低,良性居多,發病年齡多在40-60歲。主要是因為胰島素分泌過多導致的低血糖綜合征和反復發作性低血糖。多出現在清晨和運動后,表現為頭痛、焦慮、饑餓、復視和健忘等,進食后可迅速恢復。
隨著低血糖癥狀的進一步加重,會出現面色蒼白、四肢發涼、心悸等低血糖代償性反應。嚴重者還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意識障礙,如精神恍惚、嗜睡、昏迷等,也可表現為頭腦不清、反應遲鈍等。更嚴重者會出現知覺喪失、牙關緊閉、四肢抽搐、大小便失禁,易被誤診為“癲癇”。手術是治愈胰島素瘤的唯一方法,有了“大奇”的幫助,患者僅需在腹部打5-6個直徑5-10mm的小孔即可完成手術,創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已經得到該類病友的廣泛認可。
由于這類疾病起病比較隱匿,容易忽視,很多患者早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容易延誤病情并引起相關并發癥。王成主任提醒,對于低血糖反復發作者,需懷疑該病的可能;另外對于少數精神病或癲癇患者,在進食或輸注葡萄糖后癥狀明顯緩解者,也應考慮該病的可能。
中國科大附一院膽胰外科疑難疾病會診中心(多學科綜合治療團隊):聯合感染病科、腫瘤化療科、腫瘤放療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學科成立了膽胰疾病多學科診療團隊(MDT),針對復雜的、疑難的膽胰疾病病例,開展常態化的多學科討論交流,綜合研判分析后為患者制定科學、有效的診治方案,提高膽胰疾病的診治水平和遠期療效,為眾多膽胰疾病患者帶去生命的希望。
王剛 徐世波 朱偉華 朱成林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