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頸腰椎疾病是人群中的常見病、高發病,嚴重的需要手術治療。記者從安徽醫科大學獲悉,該校第二附屬醫院脊柱外科主任田大勝領銜的手術團隊,率先在全國開展單側雙通道內鏡技術,大大縮短了術后恢復期,為患者帶來福音的同時,也吸引了國內大批同行前來“取經”。
UBE技術:從后路(患者背面)做手術
3月3日下午,在安醫大二附院手術室內,田大勝正對著手術臺前的顯示屏,嫻熟地操作著手中兩根細長的“鋼棍”。這兩根“鋼棍”直徑粗的只有一公分多一點,細的只有幾毫米,分別從患者后背上的兩個小孔探入病灶。田大勝一邊做手術,一邊結合內鏡傳輸到屏幕上的醫學影像講解操作原理。在他的身邊,四名分別來自上海、江蘇、河南和山西的觀摩醫生正仔細觀察手術操作過程,有的還不時拿出筆記本記錄。
蘇州市中醫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俞鵬飛是其中的一位,俞鵬飛表示,自己通過學術會議了解到田大勝開展的UBE技術在國內領先,之前在安醫大二附院參加過短期培訓,這次是在田大勝主任的親自指導下進行為期3-6個月的長期進修,為的就是把UBE技術學到手,將來回到自己工作的醫院推廣。
何謂UBE技術?這還要從脊柱內鏡說起。近二十年,微創的脊柱內鏡手術已被廣泛運用于頸腰椎疾病的治療。目前,國內主流的單通道脊柱內鏡手術,是從前路(即患者正面)做手術,且需要在患者體內植入鋼板,手術風險大,術后恢復時間長。UBE是“單側雙通道內鏡技術”的英文縮寫,它從后路(患者背面)做手術,避開了前路的食道、血管等復雜的人體組織,降低了手術風險,更重要的是,病灶處不需要植入鋼板,大大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術后恢復起來也更快。
患者的福音:UBE手術后兩天即可出院
36歲的段女士春節后感到肩頸、上肢疼痛持續加重,晚上疼得睡不著覺。到醫院檢查后被確診為神經根型頸椎病。一周前,她剛在安醫大二附院做完UBE手術,術后兩天,段女士即出院回到家中。“術后第二天就可以下床走路了,左上肢疼痛感消失了,恢復的非常好。除了頸部還需制動一段時間,對生活有點影響,其他基本上都可以自理。”對此,段女士非常開心。田大勝表示,“一般術后需在院觀察2-3天,相對復雜患者術后一般也只需觀察5-7天,比傳統的單通道手術住院時間縮短很多。”
“傳統的脊柱內鏡手術需要在病人病灶處植入鋼板,這個鋼板會伴隨病人的一生,且被植入鋼板部位的活動度會終生喪失。”田大勝介紹,UBE對頸腰椎病的手術治療有著革命性的意義,它為病人消除病痛的同時,不傷害關節的功能,是一種兩全其美的技術。“過去是兩害相權取其輕,頸腰椎疾病的疼痛讓患者難以忍受,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做手術能夠消除痛苦,但由于植入鋼板關節活動度受到影響,現在患者不需要以犧牲關節的靈活度為代價,UBE技術可讓患者恢復到術前的狀態,對患者來說是巨大的福音。”
超過70名外地醫生到安醫大二附院“拜師學藝”
據了解,田大勝領銜的安醫大二附院脊柱外科手術團隊于2018年開始在全國率先開展頸腰椎疾病的UBE手術治療,目前已累計成功開展了UBE頸腰椎手術600余例,為患者消除病痛的同時,最大程度上保護了患者頸腰椎的原有功能,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
談起在國內開展UBE手術的緣由,田大勝道出了一段特殊的經歷。2018年,田大勝出國赴馬來西亞進修,聽當地醫生說起韓國有一部分醫生堅持開展單側雙通道內鏡(UBE)技術,這與田大勝在國內接觸到的單孔內鏡有很大不同。帶著強烈的求知欲,田大勝回國后立即查閱了相關資料,了解到這種技術最先由美國專家提出,在韓國發展得比較充分。
“接觸到UBE后,我發現它能彌補很多椎間孔鏡的不足,同時它的普及性較強,可能會像關節鏡一樣在基層醫院普及。”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和使命感,田大勝回國后查閱研究了大量的資料,并結合實踐一步步探索UBE手術技術。無獨有偶,在遼寧和山東,各有一名醫生幾乎與田大勝同時開展UBE技術并取得成果。由于在國內的領先地位,田大勝與遼寧大連的許衛兵、山東壽光的張偉三位醫生并稱為國內UBE技術的“三劍客”。
占據了國內領先的制高點,田大勝手術團隊在確保手術質量、穩步提升手術數量的同時,不忘帶領行業協同發展。僅去年一年,安醫大二附院脊柱外科就主辦、參與UBE培訓、交流活動三十余場,學員來自全國各地,到安醫大二附院找田大勝“拜師學藝”的外地醫生超過70人。對于這項技術未來的發展,田大勝充滿信心,“UBE技術在國內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仍有值得優化和完善的方面。依托合肥地處華東、通聯南北的優勢,我們將盡力推動UBE在國內的發展,讓這項技術在國內得到更大程度的普及,造福更多的患者。”
劉理揚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