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近年來,馬鞍山市加快轉型升級,聚焦產業和項目,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以馬鋼實施智能化改造為契機,馬鞍山在全市推廣智能化改造經驗,加大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建設。與此同時,穩步推進“標準地”改革,全力服務項目落地和企業發展,項目建設周期較以往可縮短4~6 個月。2021 年上半年,馬鞍山市新簽約20 億元以上項目24 個,其中50 億元以上項目8個,并在全省經濟運行考核中位居第3。
馬鋼煉鐵智控中心內景。
將煉鐵現場“搬”到辦公室
“大家所看到的這些巨型顯示屏可以實時顯示生產線的情況,工作人員在這里就能完成煉鐵全工序的遠程生產控制。”在馬鋼煉鐵智控中心,現場工作人員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這是全球同行業中首個在廠外建設的智能生產管控中心,等于將煉鐵現場“搬”到了辦公室。
包括馬鋼運營管控中心、煉鐵智控中心在內的馬鋼智園,可以說是中國寶武馬鋼集團的“神經中樞”“最強大腦”。近年來,馬鞍山加快轉型升級,勇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先鋒軍,在推進智能化改造方面,馬鋼集團無疑是最大的亮點。
2020年以來,馬鋼實施智能化改造,打造“1 個智慧中樞(運營管控中心)+5 個智控中心(煉鐵、煉鋼、熱軋、冷軋、交材)”的新型管控模式,實現了管理層級和人員的精簡,大幅度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能,無人化指數提升10.3 個百分點,達到47.6%。馬鞍山市推廣寶武馬鋼智能化改造經驗,加大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建設,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計劃用3 年時間實現規上工業企業全覆蓋。
2020 年8 月19 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馬鋼集團考察調研,曾與馬鋼特鋼公司軋鋼工宛佳旺親切交談。如今,宛佳旺的崗位發生了變化,從軋鋼工成為精整作業區作業長,“面對陌生的崗位、陌生的工藝,剛開始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宛佳旺告訴記者,每當這個時候,他總是能想起總書記在主控室和自己講的那句話。“總書記說,‘年輕人是這條產線的希望和未來’。所以后來每當遇到困難,這句話都能給我莫大的勇氣,讓我能夠不斷突破自己,取得了一些成績。”
“馬鋼人”在成長,一年來,馬鋼集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加速整合融合推動一體發展,深化改革創新實現轉型突破,堅持綠智賦能建設美好家園,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通過創新推動實力升級,致力破解“卡脖子”難題,馬鋼集團在高鐵輪軸、超高強韌彈簧鋼等領域實現突破。2020 年,14 項科技創新成果榮獲省、行業獎項。2020 年至今推出首發產品12 個,重型H 型鋼產品一枝獨秀,輪軸、優特長材品牌愈發閃亮。在“十四五”開局之年,馬鋼將以二次創業的心態,只爭朝夕的狀態,奮勇爭先的姿態,奮力打造后勁十足、大而強的新馬鋼,為中國寶武創建世界一流偉大企業貢獻更大的力量。
“標準地”改革服務項目落地
8 月13 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馬鞍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蒙牛鮮奶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5 億元,全部建成達產后,將具備年產約33 萬噸鮮奶及制品能力,可實現年銷售收入40億元以上,年稅收貢獻約1億元。
“在蒙牛同等體量規模的項目中,馬鞍山經開區蒙牛項目的建設速度是最快的。”蒙牛乳業鮮奶事業部馬鞍山工廠廠長郭海山介紹說,受益于馬鞍山市“標準地”改革,項目落地投產至少節省了5 個月的時間。據了解,蒙牛鮮奶項目于2020 年8 月18 日簽約,所用地塊于9 月14 日以“標準地”形式掛牌出讓,在出讓前,項目已提前完成施工用水、用電、道路等“七通一平“配套服務、方案設計、施工圖審查等,同時還建立了“鮮奶項目專班”,隨時為企業協調解決問題,全程幫助企業帶辦各項手續。蒙牛鮮奶項目取得“標準地”后,于2020 年10月28日開工,僅用50天就進入廠房和研發樓建設階段。
2020 年以來,馬鞍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深入貫徹落實省、市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部署要求,穩步推進“標準地”改革,全力服務項目落地和企業發展。出臺了《工業項目“標準地”改革工作實施意見》,完善了“四個一”規范化程序,即“一份負面清單,一套指標體系,一份信用承諾,一套監管流程”。
同時,壓縮項目審批流程,簡化審批申請材料,常態化企業開辦僅需提交6份材料、4小時即可辦結登記,工業項目建設全過程審批可在30個工作日內辦結。建設“7×24”智慧政務服務大廳,實現“承諾辦、容缺辦”。得益于“標準地”改革,行政效率明顯提升。變“事后提要求”為“事前定標準”,有力撬動了項目審批的全流程改革,項目建設周期較以往可縮短4~6個月。
如今,“標準地”改革幫助企業實實在在降低了交易成本,以“政府有為”促“企業得利”,有力促進了“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的構建和營商環境的優化。讓有限的發展資源真正流向高效率、高產出、低能耗、低排放的優質項目,有力推動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實現“人均爭第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馬鞍山以工業起家、靠制造業吃飯,工業的基因深深融入這座城市的血脈當中。
當前,馬鞍山正處在資源枯竭、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急需創新驅動、數字賦能,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馬鞍山加快轉型升級,聚焦產業和項目,深入開展“產業升級突破年”“項目攻堅年”活動,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今年上半年新簽約20 億元以上項目24 個,其中50 億元以上項目8 個。大力實施“詩城英才”計劃,每年設立3 億元人才專項資金,去年引育各類人才3.16萬人,入選全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強第54位、全省第2位。
與此同時,推進協調發展,優化城鄉空間、產業、交通布局,著力提升城市能級。在老城區,全面推進205國道沿線25.8平方公里開發整治,實施棚戶區改造、道路系統完善、沿線建筑整治提升、桿線入地、綠化提升等工程,提升城市形象。在新城區,圍繞寧馬城際、巢馬高鐵建設優化城市布局,開發陽湖片區,啟動高鐵新城建設,完善秀山新區功能,打造現代化新城區。
一年來,馬鞍山經濟社會發展保持了平穩較快的良好發展勢頭。2020 年,全市GDP2186.9 億元、同比增長4.2%,增速居全省第3;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5.18 萬元和2.54 萬元,穩居全省第1。2021 年上半年,在全省經濟運行考核中位居第3,實現GDP1222 億元、增長14.6%,增速居全省第4;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7%、居全省第2;戰新產業產值、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41.8%、27.5%,增速分別居全省第3、第6……“十四五”期間,馬鞍山市提出實現“總量雙進位、人均爭第一”,即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在全省位次前移,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全省第1,躋身長三角城市前15 位。奮力打造長三角“白菜心”,以優異成績回報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