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 近日,一段游客突然翻越圍欄進入黃山迎客松保護區域的短視頻,成為網絡熱點,引起很多網友關注。3月28日晚間,黃山風景區管委會回應稱,此事處置很及時,迎客松沒受到任何損壞。3月29日,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從該景區得知,當事游客稱當時是想靠近拍張照片,沒有惡意。目前,景區沒有對該游客進行處罰。
據黃山風景區通報,3月26日,一名游客在游覽黃山時,突然違規擅自翻越防護圍欄進入迎客松保護區域,黃山風景區管委會園林局玉屏管理區工作人員立即制止該游客,將其帶離現場并詳細告知了迎客松保護的相關規定。整個過程中該名游客未觸及迎客松樹體,隨后工作人員對迎客松樹體和保護區域進行了全面檢查,一切正常。
據了解,黃山風景區管委會一直以來高度重視迎客松保護工作,日常主要有以下措施:1、實行24小時值班值守;2、實行AB崗值班值守;3、夜間啟用迎客松保護區域的防入侵紅外報警系統,以確保“國寶”迎客松安全。
3月29日,黃山風景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該游客從翻進防護圍欄到被帶離,總共就約1分鐘時間,他沒有接觸到迎客松,據游客自己說是想靠近迎客松拍張照片(其實,迎客松體量很大,人站近了拍攝效果反而不好,因為難拍到古松全貌)。鑒于其沒有傷害迎客松的主觀惡意,對他進行了批評教育,詳細說明了迎客松保護的相關規定。該游客的配合程度和認識都比較好,根據情節,沒有處罰他。以后如再出現類似的情況,將根據情節輕重,視情交由公安部門協助處理。
迎客松所處立地條件惡劣,加之以前的登山游道從樹旁穿過,歷史上經受了多次自然災害的考驗和人為傷害。為最大限度減少迎客松因自然災害和人為活動造成的損傷,黃山將游道進行了改道,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為迎客松設置專人守護崗位,實行全天守護,截止今日已更替了19任守松人。黃山風景區管委會為促進迎客松健康生長,加大科研和技術引進力度、加快迎客松保護設施建設、強化專家咨詢和復壯工作、堅持定期專家體檢會診。目前,千年迎客松老當益壯、英姿勃發。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吳永泉
編輯 張大為
關聯閱讀:
迎客松是黃山奇松之首,挺立于玉屏峰前石獅旁、文殊洞之上。破石而生,壽逾千年,姿態蒼勁,枝葉平展如蓋,有側枝橫空斜出,似展臂迎客。由于迎客松每年都在生長,根據最新的測量數據,迎客松目前樹高10.2米,胸圍2.16米,樹齡1000年左右,為國家一級保護名木,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黃山迎客松名始見于1859年黃肇敏《黃山游記》,第一次攝入鏡頭是民國元年(1912年),由著名畫家汪采白拍攝,惜至今未找到照片。目前能看到的迎客松最早照片是著名教育家、實業家黃炎培先生1914年拍攝的,此時的迎客松平展、挺拔、圓潤,極富精氣神。1929年,太平縣(現黃山區)議長陳少峰在編篡《黃山指南》時將迎客松照片置于正文之前,大大提高了迎客松的知名度。 上世紀30年代,大批名士來黃山旅游,其中著名攝影家郎靜山拍攝的迎客松成為經典之作。
1959年,安徽省選送的巨幅迎客松鐵畫陳列于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大廳,黨和國家領導經常在此接見外賓并合影留念,迎客松成為中國人民對外熱情友好的象征。長期以來,中央、省、市領導十分關注迎客松的保護管理,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1972年12月,天都峰失火,周恩來總理在百忙之中分別致電安徽省委和黃山管理處,指示“一定要保住迎客松”。因此,保護迎客松的安全是黃山古樹名木保護重中之重的工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