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近年來,“直播帶貨”營銷模式發展迅猛,伴隨而來的假冒偽劣、虛假宣傳、交易數據弄虛作假等問題也日益突出。為了幫助廣大消費者在網絡直播帶貨熱潮中更好地保護自身合法權益,3月1日,安徽省消保委發出消費提醒:
網絡直播營銷的各方主體要謹記三方面責任義務
安徽省消保委指出,網絡直播營銷的各方主體有三方面責任義務,即直播平臺跳轉至傳統電子商務平臺的網絡直播營銷模式,要履行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責任和義務;網絡平臺提供付費導流服務,構成商業廣告的,要履行廣告發布者或廣告經營者的責任和義務;網絡直播者要按照《反不正當競爭法》履行經營者的責任和義務,構成商業廣告的,還應根據具體情形履行廣告發布者、廣告經營者或廣告代言人的責任和義務。
消費者盡量選擇官方旗艦店或知名主播的直播間
安徽省消保委提醒,喜愛直播購物的消費者要注意,第一,科學理性消費心態是基礎,切勿盲目沖動。直播帶貨的即時性特征很容易造成刺激性沖動消費,直播互動包含的社交屬性也加劇了消費者跟風購物的從眾心理。所以,消費者要多思量購物是否為自身需要,做到理性消費,不要出于對主播個人的盲目信任或受直播平臺以“價格低廉”“秒殺”或“數量有限”等宣傳營造的產品稀缺的營銷氛圍影響,而盲目沖動消費。
同時要謹慎選擇交易平臺及經營主體。消費者要盡量在官方旗艦店或知名主播的直播間購買商品,這些直播間的可信度相對較高,可以適當降低買假風險。同時要認真查看經營者在直播平臺的公示情況,查看其是否有營業執照,如果平臺沒有公示商家營業執照,建議最好不要購買其商品或服務。
不要輕信商家作出的“特價”“清倉價”等宣傳
消費者要提前多做“功課”,不被各種“假優惠”陷阱誤導。安徽省消保委建議消費者不要輕信商家作出的“特價”“清倉價”“全網最低價”等宣傳。
消費者在直播間購物要注意四看:一是觀看產品在線和歷史直播數據,通過觀察在線人數、粉絲互動、產品成交、音浪等數據分析是否正常;二是觀看產品講解、投放時長是否異常,一般產品講解幾分鐘就會迅速帶動觀眾氣氛進入秒殺環節,產品投放不會連續投放;三是觀看直播間產品點贊與評價,要注重審查評價與其直播間產品的相符性;四是不要輕易相信主播營銷時的話術,要審慎觀察商品的價格變動趨勢和產品資質等情況。
留存相關憑證,遇到權益受損要積極維權
消費者除了在購物過程中要仔細了解商家“七日無理由退貨”和“三包”范圍等售后服務規則外,購物后還應在第一時間保存好廣告宣傳、直播視頻、聊天記錄、支付憑證等相關的證據,因為網絡購物相關信息在刪除以后很難恢復,所以消費者不要怕麻煩,還要盡可能多的留存,在購買之時就應該有意識地截屏保留相關的原始數據,方便需要充分證據佐證訴求。
若發現商品質量不合格、與廣告宣傳不符等問題,應及時與商家溝通,協商不成,可以申請平臺介入,或者投訴到市場監管部門,對因產品質量造成的損害還可向人民法院起訴。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星級記者 徐琪琪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