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安在線報道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記者從12月7日召開的“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禮”系列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全省財政總收入預計累計完成2.5萬億元,預計較“十二五”末年均增長6.9%。
財政運行穩中有進,財政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
據安徽省財政廳廳長羅建國介紹,我省堅持依法理財,強化財政預期管理,全省財政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
“十三五”期間,全省財政總收入預計累計完成2.5萬億元,預計較“十二五”末年均增長6.9%。2019年,地方財政收入達3183億元、居全國第11位、較“十二五”末前進3位。財政支出規模實現新突破,2016-2019年,全省財政支出分別完成5523億元、6204億元、6572億元和7392億元,連續跨過2個千億元臺階。
“十三五”期間,全省財政支出預計完成3.3萬億元;2019年,61個縣縣均支出54億元,較“十二五”末增加17億元,80億元以上有9個,60億元以上有24個。
我省財政支出結構更加優化,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嚴控“三公經費”支出,集中財力投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把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作為財政運行底線,堅持國家標準的“三保”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優先順序,完善縣級財力保障機制,2016-2019年累計下達市縣轉移支付9559億元,較2015年年均增長6.7%,支持市縣兜牢基層“三保”底線。
財政職能充分發揮,“十三五”累計減稅降費2835.9億
我省落實“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緊扣經濟高質量發展和財源建設良性互動,堅持放水養魚、涵養稅源,編制全國首份財稅事項優惠清單,省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實現清零。
2016-2018年我省累計減稅降費2835.9億元,2019年新增減稅降費802.2億元,2020年1-10月,全省新增減稅降費593億元,以政府收入“減法”換取企業效益“加法”和市場活力“乘法”。
我省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每年省財政安排130億元左右,采取“借轉補”、事后獎補、股權投資基金等方式,支持“四個一”創新主平臺、“三重一創”、制造強省、創新型省份、技工大省建設等,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持把政府債券作為政府融資的“主渠道”,落實專項債券發行及配套項目融資有關政策,2015年以來,累計發行10648.3億元政府債券資金,規范推廣PPP模式,為全省穩投資、擴內需、補短板提供強勁動能。
注重發揮財政政策資金引導撬動作用,累計投入91.5億元支持打造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創新政銀擔合作機制,形成“安徽模式”,受到國務院領導充分肯定并在全國推廣;率先在全國成立專業性、政策性的省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已累計安排注冊資本金30億元,支持推深做實全省農業信貸擔保體系。
財政保障精準有力,促進三大攻堅戰取得新成效
我省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從2016年起省市縣按照脫貧攻堅任務和財政收入規模的增量、建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增長機制,累計投入577.6億元、年均增長29.9%,突出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問題,在國家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績效考核中連續4年獲“優秀”等次并獲得中央獎勵資金4.3億元。
堅定不移踐行“兩山”理念,健全財政穩定增長投入機制,累計安排1430億元、年均增長41%,支持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省級設立專項引導資金、統籌41.5億元支持長江經濟帶建設,統籌下撥31.1億元實施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健全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探索皖蘇滁河流域生態補償,財政牽頭的第一、二輪“新安江生態補償模式”入選中組部印發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教材“攻堅克難案例”叢書。
我省把政府債務風險作為財政風險防范的重中之重,堅持疏堵并舉,在全國率先以省政府名義出臺管理辦法,強化政府債務預算管理和限額管理,加強隱性債務動態監控、風險評估,截至2019年底,我省政府債務率為68.6%,低于財政部確定的100%警戒值,比全國地方平均水平低14.3個百分點,全省債務風險評定等級從橙色下降至黃色,債務規模適度,風險可控。
財政公共屬性凸顯,累計投入5260億元實施民生工程
我省民生支出占全省財政支出穩定在八成以上,騰出更多財力向基層一線、困難地區和弱勢群體傾斜,保障就業、教育、社保、醫療等重點民生支出需要。
我省健全完善民生工程遴選、審核、實施、監管、驗收等一攬子聯動管理機制,累計投入5260億元滾動實施54項民生工程,惠及全省7000萬人民群眾、人均受益7000多元,每年民意調查滿意度均保持在85%以上。
累計投入52.5億元用于淮河行蓄洪區居民遷建;累計投入139億元,提前完成134.2萬戶農村危房改造;爭取中央財政保障性安居工程資金269.3億元,省級安排36.2億元,對納入年度改造計劃的全省棚戶區改造和老舊小區改造項目進行補助。
同時,建立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功能建設財政保障機制,下達近280億元支持32個貧困縣補齊基層基本公共服務短板。
財政改革不斷深化,地方預決算公開度評比居全國第一方陣
我省始終把改革作為財政工作的“牛鼻子”和總牽引,全面完成省委深改委明確財政廳牽頭改革任務31項,堅持以深化改革破解財政工作堵點和瓶頸,省市縣常態化同步提前啟動預算編制工作、在全國率先實現預算公開評審省市縣三級全覆蓋,積極盤活財政存量資金。
2016-2019年,我省財政年終結轉結余占支出比例遠低于財政部規定上限,在財政部地方預決算公開度評比中位居全國第一方陣。預算績效管理全面實施,省級層面基本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在地方預算績效管理工作考核中獲得“優秀”等次。
此外,我省深入推進稅收制度改革,營改增試點、資源稅改革全面推開,在全國率先建立省級涉企收費清單制度,有力減輕企業稅負、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記者 汪喬、劉煒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