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花甲老人從福建廈門跨越千里,來到安徽涇縣,尋找40多年前隨父母下放時遇到的恩人。但世事變遷,當年熟悉的場景都已不在,恩人也搬離了老家。然而,在涇縣公安局民警的幫助下,千里尋恩的老人心愿終于得以實現,見到了40多年前曾經照顧自己恩人。
花甲老人跨越千里尋恩人
10月19日中午,兩位老人在安徽省涇縣公安局琴溪派出所大門口踱來踱去,這也引起了值班民警的注意,于是派出所所長朱皖軍將二人引進了派出所接待大廳。
朱皖軍所長接待王忠義夫婦
朱皖軍經詢問得知,那位男性老人名叫王忠義,今年65歲,另一位老人是他的妻子,他們從千里之外的福建來,到涇縣尋找一位40多年前的恩人。
原來,40多年前,16歲的王忠義隨父母從福建廈門下放至安徽涇縣原琴溪鄉勞作鍛煉。時任生產大隊婦女主任的王茹珍與王忠義的父親王如鋼因姓名相近,常被人說像“兄妹”,兩人更是結為干兄妹,王茹珍對王忠義也如親侄兒一般照顧,兩家從此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幾年后,王忠義一家回到了福建廈門生活,與王茹珍一家也失去了聯系。
據王忠義的妻子介紹,王忠義多年來一直在打探王茹珍的消息,但因時隔多年且距離遙遠均無下文。2018年,王忠義在接受了開顱手術后記憶出現嚴重衰退,但在家中卻總是不停地念叨“王茹珍”,并多次提出要前往安徽尋找王茹珍報恩。
世事變遷民警助力再相聚
為圓報恩心愿,10月18日,王忠義在其妻子的鼓勵陪伴下從福建廈門市出發,歷時15個小時后,到達了安徽省涇縣琴溪鎮。但原來的琴溪40多年來已經發生了大變化,王忠義記憶中的土梗小道與大隊公社根本無從尋蹤,無奈下二位老人便來到琴溪派出所尋求幫助。
王茹珍老人辨認王忠義
因年代久遠,王忠義除了“王茹珍”的名字無法透露更多信息,而朱皖軍所長經查詢也未發現轄區內有叫“王茹珍”的人。但朱所長并未放棄,而是努力幫助王忠義還原記憶,通過他述說的大操場、公社、大運河等零碎信息,推斷出老人要找的“王茹珍”可能是琴溪鎮玲芝村人士。為進一步確認信息,朱所長帶領王忠義夫婦前往玲芝村老大隊公社舊址、大唐水電站紀村電站等處,站在熟悉而又陌生的“記憶”前,王忠義老人哽咽地說:“對了,就是這!”
在確認了地址后,朱所長緊接著又走訪了玲芝村內幾位健在的老大隊干部,并從他們口中得知原玲芝大隊確有“王茹珍”,但已搬至城關鎮多年。民警后又通過多方努力,終于與王茹珍老人家屬取得聯系,并在經過同意后安排了會面。
王茹珍老人激動痛哭
10月19日15時許,琴溪派出所的民警將王忠義夫婦送至王茹珍住處。77歲的王茹珍老人因病多年沉默寡言,在聽其家屬說王忠義夫婦專程從廈門來看望她時,王茹珍老人才慢悠悠地抬起了頭,在端詳王忠義半晌后,激動地念出了王忠義已故父親的名字——“王...如...鋼”,吐字雖然吃力含糊,但念出的每一個字都有力地敲擊著在場眾人的心。時隔49年,相隔千里的兩家人終于再次相聚。
潘涯磊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曹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