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8月13日,皖北大地氣溫高達34℃。下午3時許,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公司杭州北車輛段阜陽運用車間的車輛“大夫”解友杰,回到待檢室喝了口水,又踏著滾滾熱浪來到作業現場,開始他今天的第17趟列車的檢修任務。
地處京九繁忙干線腹地,素有華東二通道“咽喉”、鐵路“西大門”之稱的阜陽北鐵路樞紐,隨著擴能改造工程的完成,銜接京九、青阜、阜淮、阜六和漯阜5條鐵路線路,形成雙向三級八場站型,成為全亞洲最大的現代化鐵路編組站,日均編解列車最高達1.8萬輛。坐落在這個編組站上的杭州北車輛段阜陽運用車間的檢修工們,面對擴能后的第一個暑運,夜以繼日地為來往鐵路貨物車輛“把脈號診”、“祛疾療傷”,用汗水護衛列車的安全運行。
只見胸口掛著對講機,手里拿著檢車錘和檢車燈,身著黃色帶反光條長袖作業服的解友杰提前到達接車位,還不到一分鐘已是滿頭大汗。當列車緩緩駛進作業股道,機車吐著熱氣,夾著列車前進產生的氣流,又一股熱浪向解友杰撲面而來。解友杰顧不上擦一下頭上的汗水,從口袋里掏出檢車員工作手冊,一邊仔細盯著列車運行,一邊把有異常的車輛車號記在工作手冊上。當列車停穩,解友杰的工作服已被汗濕透。他趁空用毛巾擦了擦臉上的汗水:“汗水都快流到眼里了,不擦就會影響視線,我們檢車靠的就是眼力。” 插設防護紅旗,監控脫軌器上軌……把一切勞動安全防護好后,解友杰用對講機提醒前部檢車員:“機后第10位車輛車輪有異音,請加強車輪部位檢查。”說完便貓著身子,鉆進車底下開始對車輛仔細檢查。
兩條鐵路線中間就像一個蒸籠,鐵制的車體和鋼軌上熱浪灼人。“我們是露天作業,腳下都是石渣和鋼鐵,這兒的氣溫起碼在50度以上。”說著,解友杰用便攜式測溫儀對著鋼軌一照,測溫儀上顯示的數字是“53℃”。“這塊閘瓦磨耗超限,需要更換。”檢查到第五輛車時,解友杰發現一塊閘瓦厚度不夠,掏出尺子一量,只有19毫米。半個多小時后,檢車作業結束,解友杰更換了一塊閘瓦,處理了幾個小故障。這時,解友杰的鞋子也冒出了“汗”。
每趟列車終到或始發前,列車檢車員需要認真檢查車輛各部件的狀態,不停的用下蹲、上探、抬頭、轉身等各種姿勢穿梭于各車輛之間。“對于發現的故障,我們要迅速處置,不能耽誤列車發出。”解友杰說,他們平均每天檢車260列13000多輛,有的職工一個班下來露天作業得9個小時以上,徒步20多公里,“每工作半小時可以休息十分鐘喝口水,四個職工一桶純凈水有時都不夠喝。”
劉子君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劉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