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裁剪、壓線、裝配、扎線……在六安市獨山鎮太平村扶貧車間,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在扎線區,59歲的徐家芳熟練地將一束束電線用黑色膠帶仔細纏好,放在身后的架子上。“這活兒不難,也輕松!”8年前,徐家芳得了腦梗,不能再外出務工,只能和老伴一起在家務農,家庭條件困難。扶貧車間啟動后,徐家芳就一直在這里上班,“現在每個月能有1000多塊錢的收入,政府還有補貼,日子越過越好了!”
太安村經濟基礎薄弱,“雙基”建設落后,2014年建檔立卡時,人均收入低于獨山鎮平均水平,全村151戶貧困戶因病、因殘致貧的達80%以上,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經扶貧工作隊多方奔走,終于有一家企業同意在村里建洗衣機線束手工生產線。2019年5月,太安村800平方米的扶貧車間建成,引進了安徽納才服務外包有限公司正式入駐,生產加工洗衣機線束。徐家芳經村里介紹來了車間上班,一直干到了現在。
太安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陳必喜告訴記者,扶貧車間吸納了在村留守近60名婦女、包括貧困殘疾人就業,每人每天都有50至80元收入。“現扶貧車間可同時吸納貧困村80人就業,在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帶動了貧困人口就業增收。從車間啟動到現在,已發放勞務費近100萬元,人均月收入約2000元。”64歲的貧困戶李賢霞老人高興地說:“像我這個年紀出去打工人家也不要了,現在還能在家門口上班掙錢,真要感謝工作隊。” 貧困戶孫慶華說:“現在廠子開起來了,俺們都沒空打牌了,村里連吵嘴打架的都少見了。”
陳必喜說,目前,太安村的扶貧工作模式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所有貧困戶都能夠達到持續穩定脫貧,部分貧困戶逐漸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邁進。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韓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