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據安徽省人民政府網消息,剛剛,安徽省統計局發布安徽省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安徽省統計局
安徽省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0年2月25日
根據國務院《關于開展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的通知》(國發〔2017〕53號)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認真做好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的通知》(皖政〔2018〕18號)要求,我省開展了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依據《全國經濟普查條例》規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的標準時點是2018年12月31日,普查的時期資料為2018年度,普查對象是我省境內從事二、三產業活動的全部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各地、各部門和各級普查機構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廣大普查人員的艱辛努力以及全省范圍內普查對象的積極參與,我省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全面完成各項任務,取得重大成果和顯著成效。事后質量抽查結果表明,全省普查數據填報綜合差錯率為0.22%,普查數據質量符合控制標準。
通過這次普查,摸清了我省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規模、布局和效益,了解了產業組織、產業結構、產業技術、產業形態的現狀以及各生產要素的構成,掌握了全部法人單位資產負債狀況和新興產業發展情況,進一步查實了各類單位的基本情況和主要產品產量、服務活動,全面準確反映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動能培育壯大、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等方面的新進展。
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現將安徽省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的主要綜合數據公布如下:
一、單位基本情況
2018年末,全省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81.33萬個,比2013年末(2013年是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年份,下同)增加46萬個,增長130.3%;產業活動單位94.45萬個,增加49.95萬個,增長112.2%;個體經營戶378.82萬個,增長39.3%(詳見表1-1)。
2018年末,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業是:批發和零售業24.21萬個,占29.8%;制造業11.27萬個,占13.9%;租賃和商務服務業9.06萬個,占11.1%。在個體經營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業是:批發和零售業174.34萬個,占46%;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40.92萬個,占10.8%;住宿和餐飲業38.08萬個,占10.1%(詳見表1-2)。
2018年末,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中,企業法人單位69.97萬個,比2013年末增加43.4萬個,增長163.3%;行政事業單位法人3.24萬個,增加0.14萬個,增長4.7%;社會團體法人1.31萬個,增加0.28萬個,增長26.9%;其他法人6.81萬個,增加2.19萬個,增長47.3%。
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省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1366.17萬人,比2013年末增加221.45萬人,增長19.3%,其中女性從業人員499.68萬人。第二產業的從業人員為658.27萬人,增加15.16萬人,增長2.4%;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為707.91萬人,增加207.64萬人,增長41.5%。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846.06萬人,其中女性從業人員369.2萬人。
在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業是:制造業362.86萬人,占26.6%;建筑業260.25萬人,占19.1%;批發和零售業139.13萬人,占10.2%。在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業是:批發和零售業344.1萬人,占40.7%;住宿和餐飲業99.21萬人,占11.7%;建筑業94.63萬人,占11.2%(詳見表2-1)。
三、資產負債狀況和營業收入
2018年末,全省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248368.54億元。其中,第二產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占比為21.7%,第三產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占比為78.3%。法人單位負債合計95892.62億元。其中,第二產業法人單位負債合計占比為30.7%,第三產業法人單位負債合計占比為69.3%。
2018年,全省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實現營業收入88310.83億元。其中,第二產業營業收入占比為57.8%,第三產業營業收入占比為42.2%(詳見表3-1)。
四、工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省共有工業企業法人單位119499個,比2013年末增長56.7%;從業人員399.4萬人,比2013年末下降6.2%。
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中,采礦業1234個,制造業112657個,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5608個,分別占1%、94.3%和4.7%。在工業行業大類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紡織服裝服飾業、金屬制品業行業企業法人單位數位居前三位,分別占9.3%、7.7%和7.4%。
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采礦業占5.8%,制造業占90.8%,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占3.4%。在工業行業大類中,紡織服裝服飾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從業人員數位居前三位,分別占8.5%、7.6%和7.5%(詳見表4-1)。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工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44480.06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47.6%。負債合計23561.63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2151.06億元(詳見表4-2)。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省共有建筑業企業法人單位62462個,從業人員260.23萬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288.6%和19%。
建筑業企業法人單位中,房屋建筑業占22.4%,土木工程建筑業占18.6%,建筑安裝業占13.4%,建筑裝飾、裝修和其他建筑業占45.6%。
建筑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房屋建筑業占56.5%,土木工程建筑業占21.1%,建筑安裝業占6.2%,建筑裝飾、裝修和其他建筑業占16.2%(詳見表5-1)。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建筑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9439.66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105.5%。負債合計5879.95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8975.53億元(詳見表5-2)。
六、批發和零售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省共有批發和零售業企業法人單位242063個,從業人員139.13萬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194.2%和51%。
在批發和零售業企業法人單位中,批發業占47.8%,零售業占52.2%。在批發和零售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批發業占48.2%,零售業占51.8%(詳見表6-1)。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批發和零售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11117.74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67.9%。其中,批發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7658.29億元,零售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3459.46億元,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73.8%和56.4%。負債合計6656.59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9087.26億元(詳見表6-2)。
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省共有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企業法人單位24256個,從業人員50.65萬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142.9%和19.9%(詳見表7-1)。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7286.08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74.4%。負債合計4669.71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556.09億元(詳見表7-2)。
八、住宿和餐飲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省共有住宿和餐飲業企業法人單位16731個,從業人員24.36萬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184.8%和27.5%。
在住宿和餐飲業企業法人單位中,住宿業占25.6%,餐飲業占74.4%。在住宿和餐飲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住宿業占31.7%,餐飲業占68.3%(詳見表8-1)。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住宿和餐飲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為819.38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32.3%。其中,住宿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444.44億元,餐飲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374.94億元,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23.1%和45.2%。負債合計475.34億元。全年實現年營業收入410.43億元(詳見表8-2)。
九、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省共有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30274個,從業人員26.37萬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407.3%和153.6 %(詳見表9-1)。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1956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163.9%。負債合計691.45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272.4億元(詳見表9-2)。
十、金融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省共有金融業企業法人單位3263個,從業人員52.12萬人(詳見表10-1)。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金融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75667.58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192.42億元(詳見表10-2)。
十一、房地產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省共有房地產業企業法人單位26610個,比2013年末增長114.4%。其中,房地產開發經營企業7294個,物業管理企業8838個,房地產中介服務企業8035個,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39.9%、113.7%和284.8%。
2018年末,全省房地產業企業法人單位的從業人員為41.13萬人,比2013年末增長48.5%。其中,房地產開發經營企業15.74萬人,物業管理企業18.36萬人,房地產中介服務企業5.24萬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16.4%、68%和194.4%(詳見表11-1)。
2018年末,全省房地產業企業法人單位的資產總計為34401.16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135.7%。其中,房地產開發企業32940.42億元,物業管理企業353.93億元,房地產中介服務企業180.37億元,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138.4%,116%和140.8%。負債合計26705.6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5585.56億元(詳見表11-2)。
十二、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省共有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89418個,從業人員77.03萬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231.3%和163.5%(詳見表12-1)。
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中,租賃業占11.8%,商務服務業占88.2%。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租賃業占8.2%,商務服務業占91.8%。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42645.2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220.2%。其中,租賃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274.65億元,商務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42370.55億元。負債合計20190.53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591.16億元(詳見表12-2)。
十三、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一)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省共有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法人單位41984個,從業人員33.91萬人。其中,企業法人單位40008個,從業人員30.47萬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305.3%和113.6%(詳見表13-1)。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2596.82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144%。負債合計1182.11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044.52億元(詳見表13-2)。
十四、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一)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省共有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法人單位6424個,從業人員11.51萬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111.1%和37.2%。其中,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953個,從業人員3.12萬人,分別比2013年末下降13.6 %和35%。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4485.33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380.2%。負債合計2130.54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14.08億元。
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年末資產270.89億元,比2013年增長6.7%。本年支出(費用)合計94.8億元。
十五、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省共有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20629個,從業人員13.66萬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304.2%和114.1%(詳見表15-1)。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363.56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261.2%。負債合計151.13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40.69億元(詳見表15-2)。
十六、教育
(一)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省共有教育法人單位25504個,從業人員83.97萬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79.4%和12.2%。其中,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11806個,從業人員68.53萬人,分別比2013年末下降5.4%和3.4%。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教育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353.49億元,比2013年增長89.3%。負債合計129.58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06.73億元。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年末資產2550.6億元,比2013年增長48.7%。本年支出(費用)合計1320.16億元。
十七、衛生和社會工作
(一)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省共有衛生和社會工作法人單位11560個,從業人員42.68萬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34.8%和22%。其中,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7127個,比2013年末下降10.1%,從業人員33.44萬人,增長5.5%。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衛生和社會工作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354.94億元,比2013年增長335.2%。負債合計167.46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03.68億元。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年末資產1645.52億元,比2013年增長82.5%。本年支出(費用)合計1110.1億元。
十八、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一)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省共有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法人單位21352個,從業人員14.03萬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141.2%和50.2%。其中,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1760個,比2013年末增長0.9%,從業人員2.39萬人,下降20.2%。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734.53億元,比2013年增長134.6%。負債合計380.16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67.25億元。
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年末資產137.54億元,比2013年末下降1%。本年支出(費用)合計64.81億元。
十九、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
2018年末,全省共有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法人單位52752個,比2013年末增長10.7%;從業人員83.97萬人,下降2%。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的本年支出(費用)合計4025.23億元。
二十、部分新興產業基本情況
(一)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
2018年末,全省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4765個,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的25.4%。其中,新材料產業946個,占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法人單位的19.9%;節能環保產業873個,占18.3%;高端裝備制造業821個,占17.2%;生物產業779,占16.3%;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643個,占13.5%;新能源產業390個,占8.2%;新能源汽車產業331個,占6.9%;數字創意產業19個,占0.4%。
(二)高技術制造業。
2018年末,全省共有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1456個,比2013年末增長73.1%;占規模以上制造業的比重為7.8%,比2013年提高2.4個百分點。
2018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R&D(全稱研究與試驗發展,以下簡稱R&D)經費支出99.14億元,比2013年增長228.9%;占規模以上制造業的比重為21.1%,比2013年提高7.9個百分點;R&D經費與營業收入之比為2.54%,比規模以上制造業平均水平高1.17個百分點。
2018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全年專利申請量9199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4276件,分別比2013年增長143.1%和175%;發明專利申請所占比重為46.5%,比2013年提高5.4個百分點。
(三)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
2018年,開展R&D活動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4468個,比2013年增長88.6%,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的23.8%。
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10.67萬人年,比2013年增長24.4%。
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R&D經費支出497.3億元,比2013年增長100.8%;R&D經費與營業收入之比為1.3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分行業R&D經費支出及R&D經費與營業收入之比詳見表20-1。
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全年專利申請量5.66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2.62萬件,分別比2013年增長72%和140.9%;發明專利申請所占比重為46.2%,比2013年提高13.2個百分點。
(四)文化及相關產業。
2018年末,全省有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8.13萬個,比2013年末增長131.7%;從業人員68.24萬人,比2013年末增長33.6%;資產總計5960.9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142%。
2018年末,全省有經營性文化產業法人單位7.57萬個,比2013年末增長143.3%;從業人員63.76萬人,比2013年末增長41.3%;資產總計5777.48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152.2%;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949.01億元,比2013年增長75.4%。
2018年末,全省有公益性文化事業(含社團)法人單位0.57萬個,比2013年末增長42%;從業人員4.48萬人,比2013年末下降24.9%;資產總計183.42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6.4%;全年支出(費用)85.74億元,比2013年增長2.3%。
注釋:
[1]三次產業的劃分:
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不含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
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不含開采專業及輔助性活動),制造業(不含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
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是指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第三產業包括: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以及農、林、牧、漁業中的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采礦業中的開采專業及輔助性活動,制造業中的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
[2]單位的劃分:
法人單位是指有權擁有資產、承擔負債,并獨立從事社會經濟活動(或與其他單位進行交易)的組織。法人單位應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能夠獨立承擔負債和其他民事責任;
(2)獨立擁有和使用(或受權使用)資產,有權與其他單位簽訂合同;
(3)會計上獨立核算,能夠編制資產負債表等會計報表。
法人單位包括企業法人、事業單位法人、機關法人、社會團體法人、其他法人等。
產業活動單位是指位于一個地點,從事一種或主要從事一種社會經濟活動的組織或組織的一部分。產業活動單位應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1)在一個場所從事一種或主要從事一種社會經濟活動;
(2)相對獨立地組織生產活動或經營活動;
(3)能提供收入或者支出等相關資料。
[3]本公報中的企業法人單位,包括機構類型為企業的法人單位,以及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事業法人單位、民辦非企業法人單位和基金會,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除宗教活動場所以外的機構類型為其他組織機構的法人單位。
[4]本公報中的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的年末資產、本年費用,不包括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主要經濟指標。
[5]戰略性新興產業: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的精神和國家統計局制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標準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數字創意產業、相關服務業等9大領域。
[6]規模以上工業: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單位。
[7]高技術產業(制造業):按照《高技術產業(制造業)分類(2017)》,高技術產業(制造業)是指國民經濟行業中R&D投入強度相對高的制造業行業,包括:醫藥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信息化學品制造等6大類。
[8]研究與試驗發展:是指為增加知識存量(也包括有關人類、文化和社會的知識)以及設計已有知識的新應用而進行的創造性、系統性工作,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三種類型。
[9]文化及相關產業:根據《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文化及相關產業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范圍包括:一是以文化為核心內容,為直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而進行的創作、制造、傳播、展示等文化產品(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生產活動。具體包括新聞信息服務、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服務、文化傳播渠道、文化投資運營和文化娛樂休閑服務等活動;二是為實現文化產品的生產活動所需的文化輔助生產和中介服務、文化裝備生產和文化消費終端生產(包括制造和銷售)等活動。
[10]表中的合計數和部分計算數據因小數取舍而產生的誤差,均未作機械調整。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