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師徒相承,薪火相傳,戲曲人永遠在路上。11 月2 日上午,安徽省徽京劇院梨園劇場喜氣洋洋,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黃新德再收新徒暨徽劇演員汪育殊和黃梅戲演員夏圓圓的拜師儀式在這里隆重舉行。值得一提的是,這是黃新德老師繼收下“梅花獎”得主王琴,黃梅戲青年演員馬丁、熊東旭、謝軍、虞文兵之后,時隔四年再收高徒。
夏圓圓:
傳師父的藝學師父的德
夏圓圓來自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第29 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獲得者。代表作品有《天仙配》《女駙馬》《鴛鴦劍》《六尺巷》等,主演的小劇場黃梅戲《玉天仙》榮獲第三屆韓國戲劇節最佳國際劇目獎。作為一名優秀的黃梅戲青年演員,夏圓圓在拜師儀式現場也難掩心中的激動之情。她表示,自己非常榮幸能夠拜黃新德為師,“我從小熱愛黃梅戲,從戲校畢業來到劇團工作,黃新德這個名字在我心目中一直是響當當又高不可攀。”
從2012 年《半個月亮》擔任跳“鳳舞”的龍套角色,到2015 年《大清名相》劇組飾演黃新德的孫女張可人,再到2018 年《玉天仙》與黃新德演對手戲,一路走來受到師父不斷的藝術教誨,夏圓圓直言,更加忐忑,但也更加成熟。“師父不僅僅是表演藝術家,他還是綠葉,處處都在培養青年演員。每次演出結束以后,師父都會跟我總結演出的一些情況,需要注意哪些地方,下次要怎樣去演,并且告訴我,戲也,細也。
演戲一定要細致、細心、細微、細膩。”夏圓圓表示,拜師后要繼續跟師父學藝,恪守師道尊嚴,“不但要傳師父的藝,還要學師父的德,爭做一名德藝雙馨、深受觀眾喜愛的文藝工作者。”
汪育殊:
藝術有門類藝術無邊界
汪育殊來自安徽省徽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專攻徽劇研究表演,2017 年獲得了第28 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擅演的劇目有《驚魂記》《徽班進京》《小宴》《羅成叫關》等等。從事徽劇表演藝術三十多年,汪育殊對徽劇愛得深沉,“徽劇是我省的地方代表性劇種,它的孕育和發展源于它本身海納百川、博采眾長的精神。兩百多年前的徽班進京,為中國的戲劇發展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畫卷,作為徽劇演員我特別自豪,但是當我在這個舞臺上站得越久,內心對目前徽劇的發展狀況和自己的努力方向越是憂慮。徽劇如何發展傳承、再創新篇,對我來說是永遠追求的目標。”
拜黃新德為師,汪育殊表示非常高興。“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覺得自己學得太少,懂得的專業知識太有限,塑造人物的能力太單薄,我迫切地想尋找自己藝術上的突破點。黃新德老師是我省著名的戲劇表演藝術家,他不僅在黃梅戲表演上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徽劇、京劇、廬劇等劇種中也多次參與過創作,對戲劇界的后輩們一直傾盡全力地幫助,為我省的戲劇發展事業做出過很大貢獻。”汪育殊表示,師父有太多值得自己學習的東西。
“藝術有門類之分,但藝術沒有邊界。我要學習老師對藝術執著追求的精神,因為黃老師是迄今為數不多的70 多歲高齡仍舊堅持在舞臺上創作的老藝術家。我還要學習老師對年輕后輩耐心指導的傳幫帶精神,希望在黃老師的幫助指導下,自己能夠在藝術上再上一個新臺階,接好傳承徽劇藝術的接力棒。”
黃新德:
學海無涯藝無止境
被業內稱為“老梅樹樁”的黃新德,早已是德藝雙馨、榮譽等身的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作為黃梅戲第二代領軍人物,黃新德迄今為止已成功塑造了大大小小百余個藝術形象,并早已將文華獎、梅花獎、白玉蘭獎等多項國家大獎收入囊中。
在黃梅戲藝術的傳承發展和培育新人方面,黃新德也是不遺余力,為青年演員保駕護航。作為老師,黃新德賦予了“老師”一詞新的含義,“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就是做人要厚道,做事要地道,要走光明正道,不要走歪門邪道;授業,就是要艱苦創業,建功立業,尊師敬業,積功興業;解惑,就是要解開迷惑,消除困惑,弄清疑惑,拒絕誘惑。”
對于兩位愛徒,黃新德也是不吝贊美之詞。“汪育殊是徽劇的翹楚,梅花獎的榜首;夏圓圓是黃梅戲的才俊,白玉蘭主角獎的得主。這二位皆是德藝雙馨的好演員,盡管他們在藝術上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但是仍然保持著一顆上進之心,還要來拜師學藝,這在當下實在是難能可貴。”黃新德表示,要把自己從藝六十載的心得體會以及經驗教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徒弟們,“我希望和他們亦師亦友,讓他們早日成為名副其實的真正的人民藝術家。學海無涯,戲曲人永遠在路上;藝無止境,讓我們共同攜手前行。”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李燕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