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大橋頭, 起名叫做王小六。去年看燈我先走, 今年看燈又是我帶頭。” 3月2日下午, 國家一級演員、 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黃新德做客本報大皖客戶端徽派欄目, 他也成為來到徽派的首位戲曲名家。直播當天恰逢元宵節, 黃新德信手拈來一段 《夫妻觀燈》, 既應景, 又精彩, 而同樣精彩的還有他分享的梨園人生和戲曲情緣。
談入行
第一次演出就鬧了笑話
13 歲開始學戲, 黃新德在黃梅戲的舞臺上堅守了近六十載?;仡欁约旱娜胄薪洑v, 黃新德坦言很世俗, 就是 “饑餓” 二字。
“我的家里沒有一個人跟藝術有關, 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我走上藝術是因為饑餓, 學戲可以管一天三頓飯, 還發練功服, 對我有特別大的誘惑。可以說, 是饑餓讓我跨進藝術的大門。從一開始對黃梅戲懵懵懂懂到慢慢熟練再到熱愛, 我一生就干了這一件事, 也只會干這一件事。”
第一次登臺表演也在 13 歲, 黃新德至今歷歷在目, 因為有著 “慘痛” 的教訓。“第一次上舞臺就出了個大洋相, 表演的就是《夫妻觀燈》, 排練老師是黃梅戲音樂泰斗時白林的夫人丁俊美。那時候我們就是小孩, 什么都不懂, 又很靦腆, 戲里我要叫 ‘老婆’, 我們都叫不出口, 極不配合, 排練時就很不順。” 這樣的狀態持續到學期畢業匯報演出,“平時配合不默契, 那天演出在臺上跑著跑著就僵住了, 當眾就和同學互相指責, 臺底下都哄笑炸了鍋。”
回想起來, 黃新德評價, 那是 “一個可愛的喜劇”。“我很認真地跟女同學在臺上吵, 老師都快氣哭了?,F在想想有點意思,其實那時候真的很單純, 現在想重復當年的愚蠢都不大可能了。”
憶恩師
大師都是硬碰硬得來的
從省藝校(現安徽藝術職業學院)畢業后, 黃新德被調往成立不久的安徽省京劇團演樣板戲, 一演就是 10年。重新回到黃梅戲的懷抱后, 黃新德師從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王少舫先生, 并追隨了他 7年, 直至王少舫去世。談及對恩師的印象, 黃新德話語間充滿深情。“王少舫先生非常喜歡我, 跟了他 7年, 獲益匪淺。他演 A角, 我演B角。他的嗓音獨特, 對待藝術極其認真,他的身上有著老藝人的傳統與淳樸, 是令人敬佩的大師。”
上個世紀 50 年代, 可謂是黃梅戲的黃金年代, 由嚴鳳英、 王少舫主演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女駙馬》風靡海內外。“那時候我也耳濡目染, 因為大街小巷的大喇叭里放的都是黃梅戲。黃梅戲的生命力非常強大, 親民性、 大眾性、 普及性都是它的優勢。”
而如今, 黃新德也被譽為繼嚴、 王之后的黃梅戲 “第二代” 領軍人物。對此, 黃新德卻很謙虛, 他表示, 永遠不會 “縱向” 跟大師們比。“前輩們出于多種原因, 他們可能不像現在的人能夠得到更多幫助, 他們完全是硬碰硬, 一步一步走到最高的位置。”
說變遷
戲曲從來都是改革派
作為黃梅戲的資深綠葉, 黃新德經歷了黃梅戲的整個發展變遷, 和馬蘭、 吳瓊、吳亞玲、 韓再芬、 王琴等幾代黃梅戲最優秀的女演員都合作演出過, 對于這門藝術的發展和創新也是最有發言權的一位。“保守僵化不是戲曲的專有名詞, 戲曲從來都是改革派, 只不過是漸變還是裂變的問題, 是有大有小, 有快有慢的問題。”
老搭檔吳瓊去搞黃梅歌, 搞黃梅戲音樂劇《貴婦還鄉》, 對于她的大膽嘗試和革新, 黃新德表示了支持。“她的探索我非常欣賞, 當年王少舫的 ‘樹上鳥兒成雙對’, 也是采用了對唱、 交響樂伴奏等新花樣, 也是被前輩罵, 而如今這段戲文卻是家喻戶曉。改革不是改行, 變革不是變味, 掌握這個度很重要。完全復古或者完全拋棄傳統都不對, 黃梅戲的歷史進化就是在正確與錯誤之間不斷調整, 讓我們走到今天。”
常反思
要傳播戲曲真正的好
戲曲藝術有紅火的時候, 也有和社會脫節的時候, 黃新德表示這很正常。“幾乎所有的傳統藝術都有被邊緣化的情況, 這其中有多種原因, 值得我們去反思。”
看起來溫厚儒雅的黃新德在 談及戲曲現狀和問題時, 言語不乏犀利和直白。他表示, 戲曲本身是細水長流的行當, 難度大, 演員的成功率又比較低, 在利益面前被冷落。“很多人利益當前, 你看電影學院門庭若市, 家長花重金讓孩子當明星。影視劇的高片酬我很看不慣, 整體藝術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娛樂和藝術的懸殊太大。” 黃新德直言, 現如今所謂的 “名角” 很多, 藝術家很少, 奪人眼球的造星運動和宣傳炒作多到讓人厭倦。“戲曲演員不是靠一張臉就可以吃飯的, 在舞臺上是不能造假, 沒有替身的。”
不過, 黃新德很有信心地表示, 風水輪流轉, 戲曲會迎來它的轉機。“人天天吃肥肉也有厭倦的一天, 浮躁總會過去, 要相信文化的力量。戲曲的門檻其實很高, 需要生活的積累沉淀磨練, 實際上戲曲是生活的縮影, 是人生命的再現。接觸真正的戲曲以后, 會覺得它是值得玩味的。” 黃新德認為, 要讓人了解戲曲的好, 這個中間環節需要許多人去努力。“戲曲要傳承, 傳播, 我怕傳的不是正宗的, 絕了 ‘代’, 一定要把戲曲真正的好東西傳給觀眾, 讓他們知道戲曲的好。”
聊養生
做人簡單, 騰空心靈
黃新德今年已經 72 歲, 退休多年依然沒閑著, 很多人見到他都會問他如何保持“年輕態”。黃新德說,“當你自己覺得自己老了, 那是真的老了, 我心理上沒覺得自己老了, 我也從來不吃什么保健品。退休 7年, 適度地工作是最好的養生, 與世隔絕當宅男, 對什么都不感興趣是會生病的, 是自毀。當然也不要透支, 力不能及是摧殘。”
黃新德說, 做自己熟悉、 喜歡又能勝任的工作就是幸福。“講學、 指導、 偶爾上臺, 發揮余熱, 給別人一點幫助, 自己也感到快樂。”
黃新德坦言, 自己沒讀過多少書, 社會就是他的課堂。“我對生活的要求極低, 求知欲很強, 崇拜讀過書的人, 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我都很佩服。” 對于現在提倡的工匠精神, 黃新德表示這就是人的生活態度。
“就是看你怎么對待一生, 對待自己干的事。幸運的是我這輩子做的是不后悔的工作, 很滿足了。對得起自己, 對得起觀眾,對得起舞臺就好。”
內心充實, 待人善良, 這就是黃新德保持年輕健康的秘訣。“善良是通行證, 是保護傘, 是充電器, 是加油站, 你善了, 周圍就都不那么可惡了。做人簡單, 騰空心靈, 不要背負那么多負擔。”
而談起藝德和人品, 直播當天特意從蕪湖趕來的朱曉凱也現場表達了對黃新德的尊敬。朱曉凱是歷史學博士、 高級記者、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 同時也是黃新德的親外甥。他說, 舅舅的一言一行, 都對他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記得剛考上大學的時候, 我到舅舅家做客, 他那會剛拿了梅花獎, 送給我一個錄音機當作禮物, 讓我好好學英語, 到現在我的英語都還不錯, 舅舅為人做事一直是我的榜樣。”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李燕然 蔣楠楠/文 陳群/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