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五:韓木晗 12歲 學生
時光在慢慢流逝,從不停留片刻。萬物在更新,我們也在成長。轉眼間,《新安晚報》25歲了,1993年1月1日這天,《新安晚報》“出生”了,這份散發著油墨氣息的報紙誕生了。
我雖然比《新安晚報》晚出生13年,但我與《新安晚報》有很深的緣分。兩歲時,我家開始訂閱《新安晚報》,爸爸喜歡它,是因為在上面可以了解時政;媽媽喜歡它,是因為在上面可以看到精美的散文。而我五歲剛認字的時候,就像大人一樣拿起報紙。九歲那年,第一次參加新安晚報活動。至今,那時的情景還在腦海里回蕩。記得那次參加的“新安小記者”活動是在2015年的夏天,當時大家和“光頭爸爸”一起賣水,“光頭爸爸”是幾個癌癥兒童的父親,他們為了提高孩子戰勝病魔的信心,和孩子們一樣集體剃了光頭。因為治病,這些孩子花光了家里的積蓄,爸爸們希望通過《新安晚報》,籌集孩子的治療費用。
聽到這個故事,我十分感動,下定決心幫他們一起賣水。一開始我有些害羞,不敢吆喝,但是當我看見一旁的“光頭爸爸”們滿頭大汗卻依然堅持,連喝一口水都顧不上。看到這一幕,我的膽子也大了起來,開始吆喝起來,起初我的喊聲不大,到后來也開始大聲吆喝了,不一會兒水就賣完了。那次賣水鍛煉了我的勇氣,此后我敢于與陌生人交談;同樣也使我學會了珍惜,珍惜身邊的事物。當時的我并不曾想到會成為新安小記者的一員,更不會想到從一次次的活動中,明白了一個個道理。
“悲傷也好,痛苦也好,都是人生之花。”人生因這樣的花朵而燦爛。賈島“十年磨一劍”,李白“鐵杵磨成針”。在歷史泱泱大河中,有誰知道那些偉人背后有多少辛酸往事?也曾問自己,為什么不夠優秀?為什么不能比別人做的更好?參加了小記者活動后,這些疑問便豁然開朗了。組織小記者活動的老師告訴我們,你不夠優秀是因為你期望太高,付出太少。活動中,老師還說過“你們只有認真的對待生活對待學習,那樣你才能有更多收獲,只有更多的付出,才會收獲希望”。
曾在新安晚報上看過一句話:每一次分離,都是為了下次更好的相遇。是啊,與他人每一次分離,都學會成長,當再相聚時會變得更好。由此我認識到,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已經失去的,也不是尚未得到的,而是此刻擁有的。過去無法挽回,明天也是未知,只有當下才是實實在在的。
去年暑假我參加了小記者夏令營,當時高鐵南站不好停車,爸爸媽媽讓我獨自一人去夏令營的集合點。到了地方老師還貼心的打電話告訴我媽媽,我已安全到達。那是我第一次離開父母出遠門。剛開始因為沒有親人同學,在新的環境里感到有些不安。后來,在老師的鼓勵下小伙伴很快打成一片,我的不安便消失了。
這次活動中我認識了一個新朋友,就是和我同室的呂聞歌,后來才知道他爸爸也是我爸爸的同學,真是緣分。而且,夏令營結識的朋友,即使許久不聯絡,也沒有冷淡。我認為友誼永遠比真金重要,真金能買到,而友誼卻不能。真摯的友誼不會因為時間的洗禮而變得淡薄。因為這次夏令營,我知道了友誼的重要,學會了獨立,使我受益頗豐。獨立和友誼在生活中給我帶來了啟示,在成長中,不要過度依賴父母依賴同學,它會成為一個不好的習慣。所以無論何時何地,要學會獨立行走,它讓你走的更坦然。
因為《新安晚報》,我收獲了很多,學會了很多知識。因為小記者,讓我明白了事理,發現了別人的優秀、自己的不足,于是給自己樹立了目標:讓生活充實起來。記得上個月,老師在課堂上問了一個關于時政的問題,就舉起手,老師讓我回答。隨后我滔滔不絕的講完,沒有了平時回答問題的緊張。而之所以有這樣的表現,是因為在上學之前,我剛好在《新安晚報》上看到過這個問題。老師表揚了我,說我有了很大進步,可她哪里知道,這都是《新安晚報》的“幫忙”呢!
《新安晚報》,感謝有你,一路陪伴我成長,認識你真好。
高靜 余亞明 劉亞萍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朱慶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