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
8月19日,省委宣傳部批復,同意按《新安晚報》名稱試刊。9月8日,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創刊;10月9日,出版試刊號。
1993年
1月1日,《新安晚報》正式創刊,對開4版,周三刊,郵發代號25-58,成為安徽省唯一一份省級晚報。原新華社社長穆青為本報創刊題辭“提高人民群眾的素質,辦出新安晚報的特色”。
4月20日,刊發《三次“上書”總書記的普通農民》(作者:朱穎,曹顯鈺),該稿獲1993年度安徽新聞一等獎、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1994年
10月12日,首次公開提出“為老百姓辦,給老百姓看”辦報宗旨。
11月25日,開辦新聞傳呼“藍天臺3638210轉111”,對提供線索并被采納見報者支付信息費。
1995年
11月,榮獲1995年度全省優秀報紙獎。
12月,時任總編輯錢玉歲當選我省首屆“十佳”新聞工作者。
1996年
棕櫚灘事件
5月23日夜,合肥市刑警支隊3位民警在棕櫚灘美食娛樂城執行公務時遭圍攻、毆打。本報次日在報眼位置報道了此事,并進行追蹤報道,歷時一個多月,引起中央、省、市領導的高度重視,“棕櫚灘事件”成為當年本報影響最大的戰役性報道。
11月25日,頭版頭條刊登《合肥太吵了!》一文,在全省媒體中獨家推出“禁鳴”報道,至12月16日,先后刊發稿件20余篇,引起了社會各界和政府部門對汽車噪音的普遍關注,促使合肥市醞釀出臺了限制汽車鳴笛的規定。
1997年
7月12日,本報與省暨合肥市招辦在合肥市體育館聯合舉辦高考填報志愿現場咨詢活動,省內外120余所高校派員參加,近4000名讀者進場咨詢。
11月8日-11日,由省體委承辦,新安晚報協辦的新安晚報杯國際毽球邀請賽暨全國錦標賽在合肥市體育館舉行,來自德國、越南等國家和地區的24支隊伍參賽。這也是安徽省首次舉辦這一國際性賽事。
1998年
1月3日,與省婦聯兒童部聯合推出“春蕾愛心熱線”,每周刊登“春蕾”女童介紹,呼喚社會資助。2000年5月與2001年5月,本報又策劃了《探訪“春蕾”》《“春蕾”省城行》《“春蕾”家鄉行》等系列公益活動,使“春蕾”女童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春蕾行動”也成為本報最富愛心的社會公益活動。
7月1日,本報“新聞熱線”開始全天候為讀者服務,并不定期邀請相關部門負責人接聽熱線,解答讀者關心的熱點問題,在媒體與讀者、政府與百姓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心橋。
11月8日,在合肥杏花公園舉辦首屆大型讀者日活動,共有7萬余人參加,開創了安徽新聞界讀者日活動的先河。
12月7日 曼谷亞運會開幕,新安晚報體育記者首次邁出國門,全程采訪了本屆賽事,開啟了本報記者面向世界采訪體育大賽的先河。
1999年
燭光行動
1月18日,在頭版刊登《母親的淚震撼副教授的心》一文,引發了轟動全省的“燭光行動”。當年和次年8月,本報相繼策劃了關于下崗職工子女和貧困大學生的系列報道,并與中央電視臺體育部聯手,推出了“燭光行動”大型社會公益活動,邀請了羅京、崔永元、方宏進、朱軍、亞寧、韓喬生、黃健翔、程前、張越、張政、鞠萍等明星來合肥參加“國嘴明星足球賽”,并將募集的款項捐給下崗職工家庭和貧困大學生。
7月,本報與合肥光明影都、合肥鋼琴文藝沙龍聯合推出“未來之星”中小學生音樂會,為培養安徽未來音樂人才作出努力。在3年多時間里,“未來之星”共舉辦了50多場音樂會,成為安徽音樂界的著名品牌,成為中小學生音樂人才的重要舞臺。2002年10月21日至25日,“未來之星”應邀赴韓國演出。
12月26日,本報遷入近千平方米的現代化辦公大廳,啟用國內先進的網絡采編系統,實現網上流水作業。
2000年
追蹤“油耗子”
4月25日,推出“追蹤‘油耗子’”系列報道,前后持續近一個月,引發了全省范圍的油品市場大整頓。6月6日,省政府打假辦、省工商局為此專門給本報發放獎金5000元,在全國開創了政府部門獎勵新聞媒體的先河,也是政府部門對輿論監督的充分肯定。該組報道獲得了中國晚報新聞獎一等獎、安徽新聞獎一等獎。
5月16日,舉辦首屆新安保齡球甲A聯賽,并將其打造成安徽一項經典群眾性體育賽事。當年共有104支隊伍參賽,第二屆和第三屆參賽隊伍分別增至300支和553支,全省賽區達13個,有力地推動了安徽保齡球球市和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發展。
9月悉尼奧運會開幕,新安晚報記者第一次現場采訪當今世界最大規模的綜合性體育盛會。此后在雅典、北京、倫敦舉辦的奧運會上,都能見到本報記者的身影。
11月2日,推出“新安百花獎”。由讀者評選最喜愛的報道、最喜愛的版面、最喜愛的公益活動、最喜愛的記者和編輯等,開全國新聞界之先河。之后,每年記者節前后都舉辦“新安百花獎”評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