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 昨晚,全省兩會第三次“代表委員面對面”集中采訪在省兩會新聞中心舉行。徐培坤、方穎、嚴俊、汪小飛、周東紅等五位省政協委員接受媒體采訪,講述他們的人生故事,履職經歷,也透露了在此次大會上關注的議題。
省政協委員徐培坤:呼吁檢測孕前婦女免疫力
徐培坤教授是致公黨安徽醫科大學基層委員會主委,安徽醫科大學醫院院長,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腦膠質瘤治療中心主任。同時,他也是一名履職十五年的老委員。這些年來,徐培坤始終保持著參政議政的熱情,也越發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
昨天,政協委員們集中接受采訪,講述他們履職經歷和關注議題。
十五年來,徐培坤寫過很多提案,其質量也越來越高,很多提案得到了有關部門重視,一些建議還被選為政協大會上的口頭發言,這讓他倍感自豪。
在日常工作中,徐培坤看到育齡婦女如果在孕前、孕中感染傳染疾病,可能導致畸胎、死胎、流產、新生兒高死亡率等嚴重后果。因此,在這次大會上,徐培坤建議并呼吁對婚前、孕前婦女進行免疫力水平檢測。
徐培坤說,提高育齡婦女對傳染病的免疫力,有助于優生優育,尤其在二胎政策出臺后更為重要。他建議對我省所有育齡婦女開展水痘、百日咳、破傷風、風疹、麻疹、腮腺炎等傳染疾病的免疫力水平檢測,“可以將傳染疾病的免疫力水平檢測列入婚前檢查項目中。”如果檢測發現免疫力水平低下者,徐培坤建議要及早補種相關疫苗,然后“安全懷孕”。
省政協委員嚴俊:希望有更多人來安徽創業
今年37 歲的嚴俊是青網科技園創始人。2012 年,嚴俊響應家鄉青年返鄉創業號召,成立了以電子商務為主要業態的青年創業園。園區榮獲“全國青年創業示范園區”“安徽省電子商務示范園區”“合肥市電子商務示范園區”等稱號。目前,園區一期年交易額突破15 億元,吸納就業青年約1600 人,帶動就業3000人,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嚴俊最關心的是創新,以及青年就業創業問題。他說,這幾天一直在看省政府工作報告,“從青年創業角度,我很關心報告里講的內容。”嚴俊說,他們企業發展離不開安徽發展的大環境和各方面政策服務。接下來,他將積極學習此次會議報告和精神,并將精神傳達給身邊的人。“我還準備傳給在外地創業的朋友看,讓他們感受安徽的變化,吸引他們來安徽投資興業。”
對于目前如火如荼的電子商務,嚴俊表示,電商特別需要人才,互聯網行業比拼的也是人才。目前,全國各地都在引進人才,安徽也要留住人才,引進人才,“讓大家愿意來到安徽創新創業。”
省政協委員汪小飛:建議高校實驗平臺能共享
汪小飛是黃山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有著22 年高校教育工作經歷。作為一名新委員,他在激動之余,也感到沉甸甸的壓力。“當一名委員,要反映百姓呼聲,要調研分析,把提案交給政府職能部門。”他希望通過努力,反映老百姓關心的問題。
經過慎重思考,汪小飛決定提出關于高職教育的建議,“主要是關于如何培養技能人才。”汪小飛說,安徽要打造技工大省,對技能型人才非常渴求,而技能型人才的動手能力非常重要,“這跟校內訓練有很大關系。”汪小飛看到,現在一些高校實驗實訓平臺建設得很好,“能不能讓這些優秀平臺,給更多學生共享。”如果能共享,這些平臺將更能促進人才培養。
汪小飛將這個建議給很多高校工作者看,尋求建議。“不少人都覺得建議很好,可以將實驗平臺更好地利用。”汪小飛說,以后他會加強學習,關注社會熱點,提出更好的建議,從而履行參政議政的責任。
省政協委員方穎:黃山鄉村旅游仍有待發展
身為黃山市旅游委員會副主任、市婦聯副主席,方穎是一名新委員。“當選省政協委員,我很亢奮,這是一個莫大的榮譽。”冷靜下來后,方穎一直在想她能做什么。“這兩天我參加大會,認真聆聽每個報告,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我就上網搜索,多多了解。”在小組討論中,方穎一邊聽,一邊記。“我想知道其他委員在關注什么,在了解什么。我想多學習,回去后將大會精神分享給更多人。”
通過這兩天學習,方穎發現大家最關注的是民生問題,而她從事的旅游業,也是民生關注熱點。方穎酷愛旅游事業,1997 年報考安師大旅游系自費進修。多年來,她刻苦鉆研徽文化,數百次圓滿完成接待導游任務。2000 年,她被評為“黃山市十佳導游”,2001 年在省首屆文明導游員選拔賽中獲普通話綜合素質第一名,同年被中央文明辦、國家旅游局授予“全國文明導游”稱號。
方穎說,這幾年,她最關心的是鄉村旅游。“在黃山,一些旅游鄉村已經發展起來,比如西遞宏村,但還有很多鄉村有待發展。”方穎說,他們通過各種方式,來促進鄉村旅游發展。“我們突出規劃引領,用規劃指引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我們也探索新模式、新方法、新舉措,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案例。另外,我們還強化營銷推介。”
不過,方穎也看到,目前鄉村旅游仍缺乏人才。她希望未來能加強人才培養,加大村兩委干部、村級鄉村旅游帶頭人、能人大戶及農家樂等經營戶的篩選培訓,“他們是鄉村旅游發展的主體。”
省政協委員周東紅:盼更多年輕人來傳承非遺
周東紅是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技師。去年“五一”期間,在央視推出的8 集系列節目《大國工匠》中,周東紅是8 位“大國工匠”之一,躋身“國寶級”技工行列。
三十多年前,周東紅來到涇縣宣紙廠從事撈紙工作。在宣紙生產中,撈紙是成紙過程中最重要的工序,技術含量非常高,要求撈紙工既要吃苦耐勞,又要心靈手巧。前輩們也稱撈紙工為“匠”。三十多年來,周東紅始終保持著成品率100%、產品對路率97%的記錄,兩項指標分別超國家標準8 個百分點和5 個百分點。經周東紅撈制的各種宣紙,一經投放市場就受到好評,有時還會脫銷。
周東紅說,他會堅持撈好每一張紙,將撈紙技藝不斷提高,精益求精。“一張宣紙從投料到成紙,需要300 多天,18 個環節,100 多道工序。”周東紅特別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學習撈紙,把老祖宗留下的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周東紅說,現在做這行的大多是老人,80 后很少,更別說90 后了。“傳統非遺文化需要傳承和保護,這需要更多青年人加入。”
周東紅認為,當選省政協委員,可以幫他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不僅是宣紙,還有文房四寶,它們都是寶貴的傳統文化。”周東紅說,可以通過各種平臺、會議、媒體,提出自己的建議,引起社會對非遺的關注。
同時,周東紅認為,政府和企業要采取一些人才激勵和資源配置的實質性措施,來保證傳統非遺的發展。“非遺自身需要創新發展,如宣紙,可以用作裝飾等,這些創新讓宣紙更深入走進生活,融入社會中。”周東紅覺得,只有不斷創新,傳統非遺才能更有活力。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項磊 劉旸 吳碧琦 姚一鳴 葉曉/文 劉玉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