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農業
建設高標準農田
報告原文: 扎實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高標準農田400萬畝以上。
解讀:加快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實施安徽好糧油行動計劃。推進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發展規模高效和環保型養殖業,推行家禽業“規模養殖、集中屠等、冷鏈運輸、水鮮上市”新模式。
以發展多功能大循環農業為重點,加快農業示范園區轉型升級。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加強“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創建16個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深入實施農業產業化發展五大工程,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建設,新增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300家。創建產值超50億元的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5個,推動"主食廚房" 經營網點向社區、向農村延伸。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500個,創建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園6個。
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升工程,創建一批示范縣、示范點。推進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應用,建設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息管理平臺,深化農村承包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
加快建設美麗鄉村
報告原文:今年集中力量抓好農村環境“三大革命”和五項建設鞏固提升行動,加快建設美麗鄉村。
解讀: 完成自然村80萬常住農戶衛生廁所改造,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60%,完成200個鄉鎮政府駐地污水設施建設。啟動800個左右省級中心村規劃建設。
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謀劃一批加寬改造、路面硬化項目。建成農村道路暢通工程1.7萬公里,新增通客車建制村70個,力爭縣城20公里范圍內農村客運線路公交化運行率達40%以上。培訓農村電商10萬人次,培育經營主體5000個,新增省示范家庭農場300個,省示范農民合作社132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500個。
推進農村水廠升級改造,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集中供水率和水質達標率;實施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古鎮和傳統村落保護。推動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標準化提升、教師隊伍建設、校園信息化建設,推動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
關鍵詞:教育
新改擴建300所公辦幼兒園
報告原文:辦好公平優質教育。全面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300個,學前三年毛入團率提高到86%。
解讀:2011年以來,我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以縣為單位實施第一期(2011-2013年)、第二期(2014-2016年)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有幼兒園7895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4.3%。
根據《安徽省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實施方案(2017-2020年)》,我省將增加普惠性資源供給。充分考慮二孩政策實施、老城區改造和人口流動等因素,重點加強脫貧攻堅地區、皖北地區、大別山區和城鄉結合部幼兒園建設。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提供廣覆蓋、保基本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積極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幼兒園,扶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今年,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300 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提高到86%。擴大學前教育資源,支持并規范社會力量舉辦幼托機構、著力解決好要動兒畫護和兒童早期教育服務問題。
改善農村薄弱學校辦學條件
報告原文: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4%以上,全部消除義務教育階段66人以上超大班額。
解讀:今年,我省將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手段,推進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和縣城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抓好農村義務教育鞏固提升,完成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五年規劃任務,義務教育鞏國率達94%以上。
我省今年還將推進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周轉池制度和“縣管校聘”管理改革。目前,我省已出臺《關于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實施的范圍對象包括全省各縣(市、區)域內公辦中小學校在編在崗教職工。未來我省將全面落實中小學教職工“以縣為主”管理體制,加強縣域內中小學教師的統籌管理,按照“總量控制、統籌調配、競聘上崗、合同管理”的原則,促進縣域內師資均衡配置,大力推進教育公平。我省將建立健全縣(市、區)管教職工編制、人員經費、崗位設置、交流輪崗,校管崗位聘用、績效工資分配、考核獎懲的新機制,為校長教師合理交流輪崗提供制度保障。
將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報告原文: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高校優勢特色學科發展和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推進中考、高考綜合改革,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解讀:支持中國科技大學、國防科技大學電子對抗學院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支持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高校建設一流學科,分類推進有特色、應用型高水平大學建設,打造一批優勢學科集群和國家科技創新基地。支持安徽公安學院、安徽藝術學院籌建,推進產教融合,創新校企合術學院籌建。
我省將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進產教融合,創新校企合作,加強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家政、養老服務等人才培養。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辦好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繼續教育、網絡教育、老年教育,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統籌推進“兩免一補”,建立健全留守兒童關愛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