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立昇 文/圖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大洲源,一個中外攝影愛好者紛擁而至的攝影熱地!位于皖浙1號風景道歙縣境內的東南方向,東臨霞坑鎮石潭村,南與浙江省威坪鎮接壤,西至武陽鄉正口村,北鄰昌溪鄉。所謂大洲源就是從武陽鄉正口以東地區統稱為大洲源。境內流域面積93.6平方公里,大洲源河流經武陽、岔口部分地區,匯入新安江,最后向臨近的千島湖奔流而去。
散布在大洲源境內有近百個古村落,有的在高山之巔,有的傍水而居。一年四季水分充足,常年云霧繚繞,保持著徽州原始的自然特色,充滿了神秘氣息。自從2015年被安徽省攝影家協會授予攝影創作基地后,已有10萬余人次的攝影愛好者慕名前來采風。
岔口鎮是大洲源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文人輩出。較為出名的有:當代國際著名地理、物理學家,第一位登上南極的美籍華人張逢鏗先生;“吳氏三杰”(景超、燧人、承禧)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教育界、工商界聲譽遠揚;號稱“江南一枝竹”的書畫家吳皖生;如今還生活在岔口的書畫家胡興祖等。
浩瀚大洲源,非一篇圖文所能詳述。在本土兩位導攝、同是省級攝影家協會會員的凌云龍、胡寧的協助下,以大洲源攝影點集聚區域的岔口村、周家村為中心,從專篇介紹過的文昌古道開始,選部分代表性攝影點進行簡介,大部分圖片來自兩位農民攝影家的日常拍攝。
鮑家汰土樓村,坐落在海拔近400米的高山上,可觀小源河流水、日出、云海、山嶺等壯觀美景。
博文,群山環抱,云霧裊繞,這里既有旖旎的原生態自然風光,又有著濃郁的歷史文化遺跡。
金村,交通便利,位于岔口村至周家村公路旁,流水彎繞,古樹蔥蘢,春夏秋冬有著夢幻般的色彩。
廟前村,四面環山,大洲源在這里轉了一個“歐米茄”灣,村莊中粉墻黛瓦,一條河流呈S型環繞其間,如詩如畫。
周家村,位于皖浙邊陲,黃千公路穿村而過。依山傍水、古祠古宅,整個村莊溫婉秀麗,恬靜動人,猶如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
周家村是個“文化特色村”,村內人文資源豐富,仍存老鐵匠、編草鞋等老手藝與蚌殼舞、撥釵等民俗。
門嶺腳,一個小而美的土樓村,依山而建,極具特色的土墻石瓦,有眾多土樓村里罕見的馬頭墻。
竹筒坦(又名“祝筒坦”),山路彎彎、石板幽幽,沿途青山翠竹、山泉叮咚、花香鳥語。竹筒坦還是一個革命老區,1933年秋,成立了“中共祝筒坦支部”,是歙南最早建立的中共支部之一,這里發生過土地革命后期的“金竹暴動”和解放戰爭時期的“火燒祝筒坦”事件。
位于竹筒坦至井潭村途中的石橋上村,煙火氣息豐沛,又存著山林野趣的明凈。
漁塘村,重山疊嶺上,頭頂風生,腳下云海。春季油菜花海滿山坡;秋季層林盡染,令人沉醉。
鳥雀坪,這是一個連鳥雀都扎堆戀戀不舍的地方,秋季萬畝山核桃林赤橙如錦,與黃白相間的菊花相襯為一幅濃郁的油畫。
據村史記載,最初的茶園坪村似狀元佩戴的“狀元官帽+貔貅腰帶+狀元官印”組成,故亦稱“狀元坪村”。村落后山有傳說宋朝起義軍方臘軍隊隱居的“方臘一洞、二洞、三洞”,更為村落帶來了幾分神秘感。
木竹坦村,還保留完好一處“紅軍醫院”,皖浙支隊司令員程燦將軍墓也坐落于此。
木竹坦葫蘆水庫,因形狀貌似“葫蘆”而得名。葫蘆水庫的美在于它無與倫比的靜與山淵之間的靈。
西山大峽谷植被原始、石崖峻秀、飛瀑流泉、清水潺潺,具有典型的幽、秀、奇等特征。
半山田,村如其名,位于山脊,徽風濃郁,以云海著稱。
高莊村,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具有濃郁的山區民居建筑特色,構成了神奇、古樸、壯觀的畫卷。
十九曲是一個具有濃烈鄉土人文色彩的古村落,帶著歷史的滄桑,寧靜而安然。
大洲源之所以成為新興攝影旅游熱地,不僅僅是因為這里有豐富的創作資源,更是隱匿山戀間的這些古村落,還保留著世外桃源一般的質樸靜謐。讓人們找到了久違的“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那種平靜安詳的感覺。
旅游小貼士:
1:杭瑞高速/G56(徽杭高速)歙縣金山出口:至歙縣岔口30公里,車程約45分鐘,途經S324、X012線;至周家村38公里,車程約1小時8分鐘。
2:京臺高速/G3(合銅黃高速)徽州區出口:至歙縣岔口59公里,車程約1小時25分鐘,途經S324、X012線;至周家村69公里,車程約1小時47分鐘。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