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工作開展以來,肥西縣司法局著眼困難群眾“小事情“,定標準提升法律援助的質量效果,夯基礎讓法律服務”再延伸’,在肥西縣官亭鎮、嚴店鄉、上派鎮等多個鄉鎮,村頭、田頭、家里頭,司法行政干警、志愿律師、村居法律顧問與居民們坐在板凳上,圍攏在一起,問所需、紓民困,解民憂。
“流動板凳”:法律援助點上推進
“沒想到,法律援助律師來我家里幫我辦案。”4月的第一周,官亭鎮受援人劉某激動不已。原來,劉某的妻子離家7年不歸,他獨自帶著兩個女兒靠打零工生活,原本拮據的生活又由于自己生病雪上加霜,為此他只得申請法律援助要求訴訟離婚,考慮到來回跑返申請會增加受援人負累,為此承辦律師將有關情況反饋給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在做好受援人電話回訪的同時,組織志愿律師至受援人家中幫助其辦理了法律援助的申請手續。今年,肥西縣司法局抓實法律援助服務水平和案件質量兩個重點,組建黨員律師引領專業法律服務團隊,案件辦理引入“專家會診”和“團隊研討”制,志愿服務變“個體化”辦案為“團隊式”幫助,變“坐診”為“出診”,開展進村居、進社區走訪、受援人回訪,主動發現,主動幫扶,主動提供援助。縣司法局黨組成員孫毅表示,“到群眾家里,面對面了解案件辦理情況,即紓解矛盾,打開心結,又能提供上門服務,讓老百姓少跑路,讓法律援助民生工作更貼心。“
流動板凳:法律服務聯線聯動
“坐一條板凳,調一處矛盾。”77歲的老丁因突發腦溢血導致身體殘疾,但由于家庭矛盾積怨,部分兒子不履行贍養義務,與老人共同生活的二兒子、兒媳也因此耿耿于懷,家庭矛盾不斷加劇。在得知老丁有生活上的困難后,志愿律師們買來了水果、牛奶等生活用品,慰藉老人,對于兒子之間推諉的贍養義務,司法行政干警、志愿律師從法、理、情的角度耐心勸導,最終每人每月支付600元的贍養費,兒媳與老丁的隔閡也在一次次調解中漸漸消除,雙方表示共同為修復親情做出努力。對于老丁一家人的矛盾化解,一方面得益于案件代理及時有效,另一方面則受益于法律援助服務模式的再拓展。在“中心受理,一站辦結”的基礎上,縣司法局整合司法行政干警、志愿律師、法律服務工作者等法律服務資源,積極協調律師事務所、鄉鎮(園區)司法所結對聯系,實現所所聯動,援助與調解聯線,法律援助中心受理案件后,可以以非訴方式結案的,在征得雙方當事人同意后,直接進行調解,對調解有難度的,由轄區司法所介入,引導當事人進行調解,快速化解糾紛,將求援事項化解于萌芽狀態。
流動板凳:法律宣傳面上鋪開
街坊鄰居坐著板凳,聽法治故事,學法律常識,近日,在官亭鎮羅祠村,鄉親們聽著司法行政干警、志愿律師開講《有關遺產繼承的那點事》,忍不住提出自己的疑問:“遺囑自己寫行不行?能不能找家里親戚見證? ”大家邊傾聽邊說理邊講法,氣氛熱烈。今年,肥西縣司法局通過小板凳普法、小板凳隨時訪、小板凳解民憂等形式,以身邊案例普法、以互動交流化解矛盾、以傾聽訴說打開心結,黨員律師、司法行政干警、村居法律顧問,在校園,帶領孩子們手牽手開展普法宣傳活動。在田間地頭,以案釋法助力鄉村依法治理,在工業園區,通過“個案分析+政策+解讀”的模式讓晦澀難懂的法律條文變得通俗易懂。在社區,變過去“一人講,大家聽,滿堂灌”的講堂式宣講,推行了“菜單式”“點餐式”“互動式”“聊天式”宣講。
如今“帶上板凳,面帶微笑,進網入格,法援幫扶”已經成為肥西縣司法局解民憂紓民困的真實寫照。一件件難事得到解決,一個個矛盾糾紛得到化解,一項項承諾事項在順利推進……肥西縣司法局黨組書記張俊林表示,”流動板凳“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的一種形式,旨在讓司法行政工作深入了解民情民意,從最困難的群體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著眼,從最具體的工作抓起,讓群眾有更多司法獲得感,享受高質量生活。(周安娜 郭立東 郭磊)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