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8月15日是第二個全國生態日,今年的主題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設立全國生態日,有利于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增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為迎接全國生態日的到來,安徽開展2024年全國生態日安徽活動,向全國推介安徽生態產品、開展線上有獎競答、開展線下系列宣傳。各市也圍繞“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活動主題,開展具有特色的宣傳活動,持續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大力弘揚生態道德,繁榮發展生態文化,積極培育生態文明價值觀念。
安徽以“三山三江兩湖”著稱,生態資源良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安徽,高度贊譽安徽良好的生態環境,強調要把好山好水保護好,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有機統一,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安徽樣板。
安徽全省上下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成立由省委書記、省長任雙組長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加快建設山水秀美的生態強省,聚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奮力描繪綠美江淮“千里畫卷”。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倡導和推動下,皖浙兩省連續開展三輪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探索出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新安江模式”,每年向千島湖輸送近70億噸好水。如今,皖浙兩省正著手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進一步向資金、產業、人才多元補償新模式升級,“一水共護”走向“一域共富”。
全面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安徽把保護修復長江生態擺在壓倒性位置,深入推進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建設,一江碧水向東流的勝景初步顯現。緊緊圍繞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這一新發展定位,一體推進治污、治岸、治漁,以“濱江不見江”到“城市生態客廳”的美麗蝶變,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偉力。深入踐行“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名片”的重要指示,系統實施“五大工程”,“四源同治”,巢湖水質實現歷史性好轉,東方白鸛展翅巢湖。
近年來,安徽發揚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小崗精神”,持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率先探索實施林長制改革,入選中央改革辦“全國十大改革案例”。目前全省5.2萬名林長守護400萬公頃森林和100萬公頃濕地,實現一山一坡、一林一園都有專人專管。2023年,宣城市獲國務院生態文明督查激勵,2024年,黃山市入選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全國首單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VEP)收益權質押貸款項目落地黃山。
煙雨大黃山,心靈休憩地。安徽聚力打造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以六大高端服務業集群建設,推動生態“高顏值”向經濟“高價值”持續轉化。
安徽以“雙碳”工作為引領,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持續壯大綠色生產力,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中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
林長制改革全國首創、新安江生態保護補償模式全國推廣……一系列創新之舉,為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安徽經驗。安徽全省域、全過程、全方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江淮大地深入人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全省干群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安徽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既反映在不斷完善的各類政策制度、體制機制中,也體現在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以及老百姓可感可及的藍天白云、綠水青山上。2023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34.8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1/3,優良天數比率提升到82.9%;重污染天數由2017年的133天下降至54天,降幅59.4%;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首次突破90%;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連續四年超過九成。(記者 彭旖旎)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