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6月5日是聯合國確立的世界環境日,也是我國環境保護法確立的環境日。今年,我國六五環境日的主題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在西沙群島,西沙守備部隊堅決貫徹落實習主席關于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指示,踐行“共建綠色營區”理念,經過聚力攻堅,西沙綠色生態環保島礁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廉穎婷通訊員 方智坤 陳竹飛
近日,在西沙群島東島海邊,一只展翅新生的白腹鰹鳥回歸海天。組織放生的南部戰區海軍某基地東島某觀通站干部劉宇說:“這是我們今年救助放生的第20只白腹鰹鳥。”
救助放生受傷鰹鳥,已經成為南部戰區海軍某基地西沙守備部隊官兵的傳統。這個善舉不僅被每一代守島官兵傳承堅守,而且是西沙守備部隊一代代官兵保護藍色海洋、守護綠色島礁的一個縮影。
圖為東島官兵救治野牛。通訊員 周思鴻 攝
近年來,西沙守備部隊官兵積極投身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用心用情用力守護西沙碧海藍天,以點滴行動踐行“愛國愛島 樂守天涯”的西沙精神。生態環境的改善,不僅大幅提升官兵生活質量,而且扎實促進部隊戰斗力生成。
把“祖國萬歲”種在海島上
在中建島碼頭前,一座石碑上刻著兩行字:沒有七分英雄膽,休上中建白沙灘。
中建島位于西沙群島最南端,相比西沙群島其他小島,自然條件更惡劣,無人久居駐守。20世紀50年代,隨著第一批守島官兵在此駐扎,這座遠離祖國大陸千里之外的荒島開始有了變化。
“我們人在島上,不能守著這幾個光禿禿的哨所等補給。建設家園,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干。”原中建島守備隊首任指導員柯秀民談起當年場景仍充滿激情。靠著簡陋的工具和戰士們粗糙有力的雙手,第一代守島官兵開始在這“南海戈壁”的白沙灘上耕耘。
中建島官兵都知道老一代中建人下島探親背土的故事。那時,第一任守備隊隊長張有義探親回島后,從家鄉背來一袋黝黑的泥土,并在罐頭盒里培育出第一棵空心菜苗。從此,官兵探親出差回島,都會帶一包家鄉泥土。如今,中建島上有從祖國大陸26個省區市帶來的土壤,面積總計0.2平方公里。
清晨,站在中建島瞭望哨上,一面巨幅黨旗和國旗,以及“祖國萬歲”“黨徽永耀”8個大字躍入眼簾。這幅畫卷是官兵們用島上特有的植物——海馬草種植出來的。這8個字,是島上官兵的信仰旗幟和精神豐碑。同時,海馬草具有很好的固水、固沙作用,也為防止島上水土流失,建設綠色海島起到重要作用。
海島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歷代西沙官兵都深知這個道理。從上島第一天起,他們就堅持從小事做起、從細處著眼。
圖為東島白腹鰹鳥。通訊員 江王洋 攝
東島是國家自然保護區,也是西沙群島第二大島。經過島上官兵多年呵護,如今綠色植被覆蓋已達95%,這里也是國內唯一的白腹鰹鳥棲息地,世界第二大繁殖種群所在地。
在東島官兵眼里,白腹鰹鳥不僅是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與他們常年相伴的鄰居。在東島服役12年的觀通站戰士張強說:“對待這些鄰居,大家一直堅守‘三個不’原則”,即成千上萬鳥蛋,一個都不能撿;數以萬計鰹鳥,一只都不能抓;結群休憩鳥群,一次都不能嚇。
他們還經常為鳥群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臺風來臨前,東島官兵會將小鰹鳥從樹林抱回宿舍,用小魚喂養。待臺風過后,再將小鰹鳥送還大自然。為此,東島還成立兼職護林員、護鳥員隊伍。這幾年,隨著島上醫療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官兵已經能夠立足自身救助受傷鰹鳥。
在東島官兵影響下,西沙守備部隊各駐島官兵都會主動保護鳥類。在西沙群島金銀島瓊崖海棠林中,戰士們自制鳥巢,在里面鋪上樹枝,吸引不少海鳥在這里安居產卵。“島上的鳥越來越多,和它們朝夕相處久了,面對大家拍攝,它們很配合。”戰士歐陽敏清說。
我國及周邊海域常見有5種海龜,西沙群島就有4種。5月的西沙群島正值盛夏,烈日下,金銀島一隊官兵巡護行走在沙灘上,他們仔細觀察周圍變化,尋找海龜痕跡。
“海龜媽媽一生最艱難的路,就是從產卵到爬到大海的十幾米。”金銀島兼職環保員戰士梁東成說,保護海龜就是幫助無法回到大海的海龜免受天敵捕殺和烈日烤曬。
據西沙守備部隊干部夏海軍介紹,近年來,金銀島產卵海龜數量持續上升,最多時,有20多只海龜來島產卵。
把島礁建成生態和諧海上家園
60多年來,西沙守備部隊官兵早已把生態環境保護理念貫穿到守島、建島全過程。他們每周六組織一次“愛島日”活動,及時清理海漂垃圾;定期開展島礁綠化,種植海馬草、椰子樹等植物;巡邏途中及時救助受傷海龜、玳瑁、海鳥;細致做好生活垃圾分類處理……
圖為西沙守備部隊官兵種植椰子樹。通訊員 張鐘鑫 攝
在官兵不懈努力下,形成以島礁生態自我修復為主、人為治理為輔的生態環境,基于生態系統的海島綜合管理格局基本成型。
西沙守備部隊各駐島官兵到西沙群島永興島中轉見面時,不僅比備戰、比技能,而且比哪個島種的樹多。熟知西沙的人都知道,在西沙種樹承載的意義有很多。
2023年,剛上金銀島的大學生士兵杜博文對巡島護林活動很不理解。一年后,這名臉上已經有“西沙黑”的新兵,在巡島護林活動中表現積極。“因為種樹也是戰備。”他說,他們巧妙利用劍麻堅韌、耐磨、覆蓋面大等特點,構筑島礁外圍防線防護墻。官兵們還依托這些天然掩體構建立體式防御陣地,一定程度上強化了金銀島岸灘外圍抗擊能力。
在西沙群島琛航島有一片“創業林”,是10年來官兵們一棵棵陸續種植的。羊角樹、抗風桐、羊角梅……這片樹林就是西沙精神的寫照。
西沙守備部隊官兵們深知,愛護環境就是愛護自己。多年來,他們用智慧勤勞的雙手,把島礁建設成生態和諧的海上家園。
海洋博物館是生命的圖書館,也是愛島護島精神的傳承。“一定要建設起西沙自己的海洋博物館,讓大家了解西沙的富饒美麗。”被官兵們稱為“海博士”的海軍戰士王三奇說。
王三奇服役14年,幾乎探遍整個西沙海域,制作拍攝4萬多件(幅)海洋生物標本及照片,寫下10多萬字海洋知識心得。1989年,海軍西沙海洋博物館建設成立,成為我國第一個海島博物館。
加快融入新質技術手段
“老一輩西沙人把島交給咱們,咱們就要更好地傳接給后來戰友。”西沙守備部隊生態環保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何秉公說。2023年,該部成立生態環保領導小組,以綠色發展理念為牽引,加快融入新質技術手段,推動實現島礁軍事功能和生態功能協調可持續發展。
圖為西沙守備部隊官兵正在巡邏。通訊員 魯路遠 攝
領導小組制定《西沙島礁生態環保工作實施細則》,將生態環境保護、環境污染防治、施工環保要求等方面編入《西沙生態環保應知應會手冊》,教育引導官兵深刻認識島礁生態環保工作重要意義,為進一步抓實環保工作提供堅實有力的制度支撐。
“西沙的建設離不開軍地共同努力。”領導小組主要負責人姚振濤說,為此,他們加強軍民融合共建,形成環境保護合力。
今年1月2日至16日,領導小組帶領中科院華南植物園11名專家赴西沙各島開展生態質量監測工作。其間,駐島官兵積極協助專家組開展采樣工作,專家們為駐島官兵普及生態知識,并推廣安裝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發的“生命網格”App,讓官兵參與植被分布數據庫建設。
今年3月,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出具《西沙群島生態質量監測報告》,詳細報告了西沙島礁植被生長、有害生物、土壤理化性質和污染物情況,針對性指導西沙守備部隊加強對白腹鰹鳥、黑星寶螺和海人樹、水芫花等動植物保護。
在地方科研院所技術指導下,西沙各島將老舊蔬菜大棚改造為苗圃培育基地。通過優化土肥配比、購置育苗耗材、專業人員現場培訓指導等方式,2023年全年累計培育草海桐、抗風桐等優質島礁本土苗木約1.2萬株,分區移栽推進營區綠化美化。
近年來,西沙守備部隊官兵通過構建東島“第一樹”、金銀島“金樹”“銀樹”、珊瑚島“海棠王”等古樹維護治理體系,防止古樹遭受病蟲害和其他外來物種破壞。
西沙官兵對島礁的愛不止這些,還貫穿在新型能源體系建設過程中。去年,為實現國家“雙碳”目標,破解駐島官兵生活住用保障難題,“零碳營房”為西沙官兵帶去福利。“零碳營房”通過運用隔熱環保材料、節能循環系統等大量綠色新型科技,實現超低能耗運行。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