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新村: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專題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大步邁進,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民生活越過越好,一幅村美民富產業興的壯美畫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鋪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比嗣裾搲W推出“大國新村: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系列報道,講好神州大地廣袤鄉村的振興故事。今天,人民論壇調研組帶您走進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共同關注“和美余鄉”——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余杭新實踐、新啟示,看看20年來當地如何在“千萬工程”牽引下探索鄉村振興之路、實現歷史性蝶變。
“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
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前提、是基礎。不斷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從全局角度激活廣大鄉村村民的自治意識,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人民論壇調研組抵達的第一站是余杭區徑山鎮小古城村,這個村就是一個“治理有效”的典范。十余年來,村里未發生一起治安類刑事案件,無一起越級訪事件,先后獲得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近90項榮譽。
走進小古城村,映入眼簾的是錯落有致的別墅小院、整潔寬敞的柏油村道、別具一格的點綴景觀,還有一望無垠的茶園,漫步其間,稻田、清溪、老樹、池塘相映成趣,好一個“樂享田園、質樸原鄉”!
“20年前可不是這樣?!贝妩h委書記林國榮介紹道。原來小古城村系2003年9月由吳山、錢家灘、俞家堰三村合并而成,因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小古城遺址坐落本村而得村名。三村合并之初,面臨著“臟亂差、低散亂”難題,村內聯通各組的道路還多是泥巴路。
2005年1月4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來到這里考察調研,提出“加強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服務好‘三農’”的要求,并對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建設美麗家園提出殷殷期望。
小古城村牢記囑托,堅持“眾人的事由眾人商量”,探索出共商共建的“四議六步”民主議事工作法,以“議什么”“誰來議”“怎么議”“議的效力”為基礎,以“提、議、決、干、督、評”為關鍵步驟,讓村民參與到民主決策的每個環節中。小古城村由此走上了探索以民主協商助力建設美麗家園、推動鄉村振興的嶄新道路。2022年,小古城村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100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760元,較2005年“三村合并”初期分別提高了31.47倍和7.94倍。
村民在小古城村村口的大樟樹下議事 余杭區委組織部供圖
“眾人的事情眾人商量、眾人的事情眾人實干、眾人的事情眾人督評。”林國榮說,從最初的全村土地流轉,到村民庭院圍墻改造,再到最近幾年的一個個農文旅項目攻堅,這些涉及眾人的事情,小古城村都是通過民主協商集智慧、凝共識,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15年1月4日,小古城村村委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村里發展情況。同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調研室回信,對小古城村通過民主協商促進村級各項事業發展給予肯定。
如今,“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不僅在小古城村落地生花,黨建引領基層民主協商也在余杭有序推進,目前全區村社民主協商議事會建設完成率達100%。
從點上經驗到體系做法、從一域破題到全面實踐,再到理論提升制度沉淀,余杭將全過程人民民主貫穿于發展始終,并作為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有效路徑,實踐印證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思想魅力和真理偉力。
文化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人民論壇調研組抵達余杭徑山村時,恰是雨后初秋的傍晚,在村中漫步,隨處可見“禪”的元素:空氣中彌漫著禪茶韻味,精心打造的“坐亦禪、行亦禪”的禪村十景,既有江南風景溫婉秀麗之美,又流溢著安靜空靈的禪意。“空山新雨后,天氣往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蓖蹙S的《山居秋暝》詩意仿佛就是眼前景。
一個個漢字,橫豎撇捺點折鉤,多少絕續興替,歲月深藏;一項項技藝,醫詩酒書茶醬醋,多少傳承創新,生生不息。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绷暯娇倳浀倪@一精辟論斷,徑山村的鄉親們尤有共鳴,因為文化自信已刻在他們的骨子里,活化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
“禪茶第一村”徑山村 余杭區委組織部供圖
徑山村位于杭州西部,群山環抱,風景秀麗,以徑通天目主峰,故名徑山。前有唐代宗建設“徑山禪寺”,后有茶圣陸羽在徑山著經修禪。“中國禪茶第一村”,就成為了徑山村特有的品牌定位。
如今,在“千萬工程”的牽引下,圍繞“禪”與“茶”,徑山人做足了文章,探索起茶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茶經”。
首先是打造自己的茶葉品牌。“徑山茶是浙江歷史文化名茶,始于唐、盛于宋,在宋代被列為貢茶,元、明、清時仍享譽不衰,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睆缴酱妩h總支書記、余杭區徑山茶炒制技藝非遺傳承人俞榮華對徑山茶的文化淵源如數家珍,“但過去許多村民都是單打獨斗,只是簡單地采茶、賣茶,不改變這種低、小、散的經營模式,就做不大?!睘榇?,村里與相關企業展開合作,統一收購、采制核心產區的徑山茶葉,打造屬于本村的“徑山茶”品牌。
接下來就是把茶葉變成“茶業”,圍繞“徑山茶”品牌,打造產業鏈,布局相關的民宿、餐飲、周邊文創等一系列產業和活動。
周方林是徑山村的一位茶文化大師,也是徑山茶炒制技藝的省級非遺傳承人。他和身為設計師的女兒就在村里打造了一座以禪茶文化為主題的民宿“茶宴徑山筑”。
陳金信則是“茶筅制作技術”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結合宋時期的點茶方式與器具要求,對茶筅制作工藝做了全面改良和提升,為“徑山茶宴”提供優質成套點茶器具。目前,他每年最多生產中高檔茶筅達3萬多套,年產值約150萬元。受其啟發,村里的閑置農房也被拿出來,盤活成“十二工坊”,布局茶筅、茶食、茶服、茶器等與茶相關的業態。
“鄉村發展文旅產業,要回答好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吸引人來,二是如何讓人留下。”俞榮華說,徑山村自然環境非常優美,又保留了許多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和文化遺產,居民中還有不少是有創意的設計師和藝術家,他們就按照一戶一景的方式打造村莊,把整個村莊變成景區,并不斷豐富業態,讓游客能夠沉浸其間。
在打造好硬件環境后,重點就在村莊運營了。據介紹,徑山村現有90多家民宿、農家樂,村里成立了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以“禪茶第一村”為品牌,建立了以旅游公司為龍頭,經營農戶加盟的共同體運營模式,統一對外宣傳、引流導客,統一進行客源的登記和分配,實行“業務共生、生態共建、利益共享”。
近幾年,徑山鎮大力推動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融合發展,繼去年“徑山茶宴”成功入選聯合國“人類非遺”名錄后,今年徑山鎮又開展了2023非物質文化遺產周系列活動,徑山茶的對外傳播力和世界影響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徑山茶宴 余杭區委組織部供圖
“上山禮佛,下山喫茶”,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徑山茶宴的“復活”,民間版“徑山茶湯會”、中國茶圣節、禪村喫茶節等節慶活動持續推出,徑山村的人氣越來越旺。
自名“禪村歸燕”的陳月燕,早些年從山里“飛”到大城市,在一家大公司工作,2018年她回到了徑山村從事鄉村旅游工作,主要是幫客戶規劃徑山游玩線路,組織安排聚餐、團建、會議、宋韻點茶等活動?!耙郧皬缴降牟枞~論斤賣,現在是論杯賣、論克賣?!标愒卵嘧院赖卣f,“感覺現在的工作就是有價值、有自信,家鄉平臺賦予年輕人的那股潛力在慢慢生發?!痹谶@樣的勁頭下,今年她的業績已超百萬。據統計,去年到徑山村游玩的游客已突破200萬人次,與茶相關的產業總產值達50億元。
“茶還是徑山茶,家還在徑山村。一片茶葉,賦予它以文化的靈魂,富了口袋,潤了人心,20年來村和人都煥然一新。文化的力量強大如斯!”
人民論壇調研組成員不由感嘆,中華文明,星河璀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留給我們無比豐厚的遺產,是鄉村振興取之不盡的寶藏。
如何傳承一地文脈,厚植鄉村振興的持久動能,徑山的實踐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
譜好人才“引育留”三部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要創新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充分激發鄉村現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鄉村創新創業。”
“要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余杭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為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在浙江很多鄉村都成立了強村公司,但是很多村干部并不擅長經營,強村公司也打開不了市場。為改變這一局面,2019年余杭區率先探索走出第一步,面向全國廣發英雄帖,為農村招聘職業經理人,希望這些愛農村、善經營的人才助力鄉村振興。目前余杭區鄉村職業經理人在崗22人,今年8月又面向全國招聘農村職業經理人8名。
余杭永安村喝到了“頭口水”,他們引入職業經理人劉松,短短2年多時間實現了經濟薄弱村的跨越追趕。劉松畢業于浙江大學,憑著多年的農產品企業運營經驗,在2020年10月通過職業經理人招聘來到永安村。
永安村地處非常滯洪區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村里除了種地,幾乎沒有別的經濟收入,2019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只有73萬元,在余杭街道排名倒數第一。
永安村“禹上稻香” 余杭區委組織部供圖
如今走進永安村,田還是那些田,稻還是那些稻,但劉松玩出了新花樣。在他的帶領下,村里組建了運營團隊,發展現代農業、農業旅游、鄉村社區三大業態。他把稻田進行重新分割,讓城里人和企業來認種,村里提供種養服務,并在田里裝上監測設備,耕、種、收等環節都實現“機器換人”,掃描“農安碼”就能追溯糧食生產質量……2021年,劉松策劃的“開鐮節”吸引了4萬多名游客,800畝認種田當場被一搶而空。2022年“開鐮節”創新采用了“點亮鄉村”的理念,并賦能為期一個月的豐收月活動,吸引了6萬多游客奔赴永安村打卡。
稻田的收益也由此發生巨大變化,永安村每畝地的綜合收入從過去單純賣糧食的2755元提升到8000元。2022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505萬元。短短兩年多,永安村從余杭街道的倒數第一變成了正數第一。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鸕鳥鎮山溝溝村職業經理人推出IP形象“鰲梨給”及系列文創,整合資源實現了本地農產品銷售的大突破;黃湖鎮青山村職業經理人盤活村集體閑置資產,引入田野計劃、青山劇場、西湖綢傘工作室等文創手工藝產業,將青山村成功打造成一座具有藝術氣息的未來藝術村落;仁和街道三白潭村在職業經理人的打造下轉變為以水環境為核心、以魚為特色產業的“美麗漁村”;中泰街道紫荊村的職業經理人將“賣產品”向“賣文化”轉變,讓竹笛這一民族樂器變成更好的文化產品,成就了“未來笛鄉”。
這些例子充分說明,人是最關鍵、最活躍、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鄉村振興的各方面都需要有人來實施,更需要人才來創新發展。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制約因素,人才如何導入是當前亟待破解的一個課題。”余杭區委組織部部務委員盧勤榮介紹說,余杭是“半城半鄉”,“鄉”主要集中在西部五鎮。為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余杭區近年來重點譜好人才“引育留”三部曲。
一是多措并舉聚招引。依托西部五鎮優勢資源,以項目招引為抓手,充分發揮校地合作平臺優勢,帶領西部五鎮企業赴省內外重點高校開展專場招聘會,大量招引專業匹配的青年人才到西部五鎮創新創業,持續招引具有專業背景和從業經歷的經營管理人才,為鄉村發展出謀劃策、開創新局。
二是內外結合強培育。創建區級農創客示范基地,與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開辦農民“土專家”培訓、農創客創業培訓等高含金量研修班。當前,余杭區正與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攜手,共同創建未來農民學堂,創新式采用央校+地方政府+民營企業聯合辦學的模式,為全國培養一批又一批信息靈、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鄉村振興人才。
三是用心用情優服務。深入開展人才聯誼、調研、走訪等人才西進活動,發揮產業技術團隊的科技指導作用,在西部五鎮謀劃布局人才驛站,為鄉村人才提供政策推介、辦公會晤、休閑娛樂等服務,增強鄉村人才歸屬感、獲得感。
人民論壇調研組發現,余杭區對農村人才的認識已突破單一的農業人才概念,做起了涉及多方面的人才文章。當下,他們正選派黨建指導員、共富服務員、科技特派員,不斷擴充農村人才隊伍。這些人才通過多元賦能,為鄉村振興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同時,余杭區也在積極創造條件,不斷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配套,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并出臺各種政策鼓勵大學生、城市各類人才下鄉創新創業,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帶著技術、資金返鄉創業,這給余杭鄉村的產業發展注入了新動力,更給鄉村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如“茶二代”周穎,就回到徑山村悉心習茶研茶,近年來她憑借高超的茶藝和優雅的儀態,成為徑山茶推廣人。
在商海已有一番成就的“70后”董國民帶著團隊回到平山村,創辦了“農文旅體科”綜合體“徑山書院”。
“90后”金汶斌也回到余杭小古城村創辦了茗竹生態農業園區,并把孩子從城里轉學到鎮上學校念書。
看到自己家鄉的變化,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也陸陸續續回到村里。有開起民宿、農家樂的,有辦研學班的,也有把村里的非遺手藝重拾起來,做起非遺工坊的。如今的余杭鄉村,越來越多的新業態在生根發芽。
梧桐已立,且看,有鳳來儀。鄉村“新人”的引入,有效地將資金、技術、理念等要素“請”到鄉村,激活了鄉村經濟“一池春水”,而鄉村經濟的日益壯大也把農村特色“引”向更大的空間,不斷吸引著更多的人才來到鄉村。通過做好人才“引育用”工作,打通各種資源要素在不同空間內自由流動的堵點,形成互聯、互動、互融、互通的工作格局,這是新時代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方法論。
黨建引領是一切工作的基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基層黨組織必須堅強,黨員隊伍必須過硬”“要推動鄉村組織振興,打造千千萬萬個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培養千千萬萬名優秀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
小古城村林國榮就是這樣一名優秀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他在農村基層一線工作了30多年。說起強抓黨建帶來的變化,他的最大感受就是“以前是村民看著干部干,慢慢的是干部帶著村民干,現在則是大家爭著干”。
小古城村黨群服務中心 余杭區委組織部供圖
“大家都夸我們的村子干凈整潔,但我們村是沒有一個專職保潔員的,因為人人都是保潔員。”徑山村的俞榮華書記深有感觸地說,通過黨建引領和民主協商,徑山村建立了“茶多分”管理模式,引導村民從“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再到“我來做”,從而解鎖了鄉村善治的密碼。
近年來,余杭區探索實施“頭雁工程”,分類開展“禹雁先鋒”系列活動,實施“星雁計劃”加大對明星書記的培育力度,各鎮街建立優秀村社導師名錄庫,區級層面每年評選興村治社導師,不斷壯大優秀村社書記隊伍,以“書記強”帶動“支部強”的理念持續推動基層干部隊伍能力提升。
同時,余杭區著眼鄉村組團式片區化發展,大力開展黨建聯建,打破地域、領域、條塊限制,組建了一批契約化、互助式、功能型黨建聯建,在推進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中取得了積極成效。
比如,余杭街道在苕溪以北8村構建“一核兩圈”黨建共富紅盟,打響了“禹上稻鄉”共富品牌。黃湖鎮堅持黨建引領,依托和美鄉村公司成立共富工坊黨支部,并與手工藝、農產品、民宿三個協會開展黨建聯建,系統串聯全域共富工坊,形成“1+3+X”有機運行模式,讓各類共富工坊實現擴面提質和抱團發展。
同時,余杭還通過“一村一策”破解發展難題,“建好賽道”強化合作共建,“定向服務”守牢民生底線,擘畫出一幅黨建聯建助力共同富裕的美好畫卷。
黨建引領是一切工作的基石。余杭的實踐讓人們更加深刻地體悟到,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生動活潑、亮點紛呈的黨建工作,能夠有效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和黨員隊伍的戰斗力,能夠更好地推動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黨建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唯有強化黨建引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鄉村振興才有保障。
瞄準“縣域典范”謀新篇
“農業興才能百業興、農民富才能全省富、農村穩才能全局穩”。
杭州市余杭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吳偉強指出:“探索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我認為余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深具樣本意義。余杭半城半鄉,有發達的數字經濟,有五千年的良渚文化,有20年‘千萬工程’引領下久久為功的鄉村振興不懈探索?!痹谡{研最后,吳區長向人民論壇調研組介紹了“千萬工程”20年來余杭取得的主要成就和下一步謀劃。
今年是“千萬工程”實施二十周年。20年來,余杭歷屆區委區政府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主抓手,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三年一輪、久久為功地推進“千萬工程”余杭實踐,推動余杭“三農”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成為杭州全市唯一的國家首批鄉村振興示范縣和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區縣,連續5年獲評全省鄉村振興考核優秀等次,奪得浙江首批“神農鼎”。
人民論壇調研組了解到,目前余杭區已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全覆蓋,建成大徑山鄉村國家公園,培育3A級景區村莊52個、2A級景區村莊33個,成功創建徑山村等5個省級未來鄉村,創建數量居浙江全省前列;形成禹上稻鄉、運動良渚、未來笛鄉等10條未來鄉村示范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全省領先,農村“20分鐘公共服務圈”“20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基本形成,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55:1。2022年余杭全區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9.44億元,村均達660萬元,全面消除村經營性收入100萬元以下薄弱村。
據了解,在不久前舉行的余杭全區深化“千萬工程”建設城市新中心暨“和美余鄉”行動動員部署大會上,余杭推出“和美余鄉”三年行動方案,要求奮力譜寫余杭“三農”工作勇立潮頭的新篇章。根據“和美余鄉”方案,余杭將以實施數智農業“百村共興”、美麗鄉村“百村共美”、強村富民“百村共富”、文明和諧“百村共善”、城鄉融合“百村共享”為載體,推出20條具有余杭辨識度且符合當前“三農”發展實際需求的創新舉措,以三個“轉化”實現余杭鄉村振興的新蝶變。
一是樹立高效生態理念,做好由“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高質量轉化。余杭將進一步打造安全高效的生產空間、舒適宜居的生活空間、碧水藍天的生態空間,保護好綠水青山,探索竹林碳匯增量的可持續經營和竹產品儲碳量的市場交易,構建竹林低碳發展新格局。同時,借力良渚文化、運河文化、徑山文化等文化元素,打響特色農產品品牌,實現高品質生態產品溢價。
二是樹立鄉村經營理念,做好由“美麗鄉村”到“美麗經濟”的高質量轉化。堅持“因地制宜、運營前置、策劃先行,錯位發展、產業興村”原則,深入把握各村自然環境、文化遺產、本地資源和產業基礎等資源稟賦,找準鄉村產業發展定位、特色品牌建設及營銷策略,科學布局農業、旅游、康養、美食等適宜本地且有后續運營保障的新業態,打造一村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
三是樹立供給變革理念,做好由“農業產品”到“農業數據”的高質量轉化。立足余杭數字產業發展優勢,著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確保“米袋子”安全的基礎上,將“增產”導向轉化為“提質”導向,加快農業大數據平臺建設,搭建農業大數據中心、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價格監測與服務、智慧物聯網等模塊的總體框架,加大力度建設數智農谷矩陣,推進農產品大生產向農業大數據生產轉變。
余杭一個個村莊的故事正在匯聚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層層浪花,推動著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潮涌。吳偉強說,接下來,余杭將牢牢把握浙江省推進新一輪“千萬工程”的重要機遇,深入實施“和美余鄉”三年行動,探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余杭實踐”,努力打造全國鄉村振興的縣域典范。
行而不輟,余杭再一次踏上了新的征途,這里未來可期、可盼。(作者:人民論壇調研組)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