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只有從多個維度入手,不斷明晰“調”的方位、強化“查”的方式、悟透“研”的實質、確保“究”的效果,才能縱深用好調查研究傳家寶,提升調研實效。
在把握“時”與“勢”中明晰“調”的方位。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演進,國內改革發展面臨更為嚴峻的風險與挑戰,這就要求我們要關注國際發展形勢,立足國家發展態勢,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推動調查研究守正創新,提升其時代性、前瞻性。要基于國家高質量發展全局視角,立足“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工作主線,挖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等多領域發展重點與難點。要以問題為導向,明晰調研方位,科學選取調研主題、明確調研內容、制定調研方案,運用黨的創新理論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從而更好地為科學決策服務,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在貫通“上”與“下”中強化“查”的方式。只有“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堅持內查外調相結合,調研工作才不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有正視問題的自覺和刀刃向內的勇氣,堅持“四個對照”,做到“四個到位”,破除黨內不正之風,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深挖黨內存在的各種問題。此外,還應多到矛盾問題集中的地方和部門去,正所謂“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深入基層看到的全是辦法”。只有放下架子、撲下身子,通過真走、真聽、真言、真究,多接觸第一手材料,了解基層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才能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
在剖析“點”與“面”中悟透“研”的實質。調查研究須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下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系,這就要求我們做到點面結合、以小見大,從“小切口”入手,對現有現象或問題進行深入挖掘分析,對實際反饋與實踐經驗加以總結歸納,從中找出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達到“解剖一只麻雀,解決一類問題”的效果。要將那些具有普遍性和制度性的問題、涉及改革發展穩定的深層次關鍵性問題,以及難題積案和頑瘴痼疾等作為重點問題,綜合運用座談訪談、隨機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立體式”分析研判。
在找準“路”與“橋”中確保“究”的效果。衡量調查研究搞得好不好,關鍵要看調查研究的實效,看調研成果的運用,看能不能把問題解決好。調查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尋求思路辦法,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解決實際問題,而不能“一調了之”“光開花不結果”。要樹立“以用為貴”的結果導向,做好調研工作的“后半篇文章”。對于成熟的調研成果,應將其上升為資政輔政的決策部署,轉化為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硬招實招,跟蹤問效,調整優化,落實到位。此外,還應建立健全責任機制,強化部門間聯動協作,做到責任到人、量化到崗、具體到事、細化到點,實行常態化督查督辦,助力調查研究工作長效化發展。(作者:朱杰敏)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