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10周年,也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10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全面介紹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的豐碩成果。
“六廊六路多國多港”架構基本形成
在“硬聯通”方面,中老鐵路、雅萬高鐵、匈塞鐵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標志性項目陸續建成并投運,中歐班列開辟了亞歐陸路運輸新通道,“絲路海運”國際航線網絡遍及全球,“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
在“軟聯通”方面,與共建國家持續深化規則標準等領域合作,《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已對15個簽署國全面生效,中國與2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21份自貿協定,與65個國家標準化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07份標準化合作協議,與112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
在“心聯通”方面。教育、文化、體育、旅游、考古等領域合作不斷深化,已與45個共建國家和地區簽署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與144個共建國家簽署文化和旅游領域合作文件,設立了“絲綢之路”政府獎學金,打造了“魯班工坊”“光明行”、菌草等一批“小而美”合作品牌。
在貿易投資方面,與共建國家積極發展互利共贏的貿易投資合作關系,成功舉辦5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倡導成立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基本形成長期、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投融資體系。2013—2022年,中國與共建國家進出口總額累計達到19.1萬億美元,年均增長6.4%;與共建國家雙向投資累計超過3800億美元,其中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超過2400億美元。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 叢亮: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全面實現了從理念到行動、從愿景到現實的轉化,形成了物暢其流、政通人和、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成了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已有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大家庭。
中歐班列:聯通亞歐 開辟運輸新通道
經過十年發展,中歐班列可以說是共建“一帶一路”的一個標志性品牌。它是運行于中國與歐洲以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間的國際鐵路聯運列車,目前中歐班列在境內已形成經六大口岸出境的西、中、東三條運輸主通道,連通境內112個城市;在境外,通達歐洲25個國家200多個城市。中歐班列已累計開行7.7萬列,運送貨物731萬標準箱,貨值超3400億美元,成為國際經貿合作的重要橋梁。它的運行,給地區和國家帶來什么呢?十年間,它又有哪些變化?
總臺央視記者 李嘯虎: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整個河南中歐班列運輸的集散地——圃田車站。我身邊的這列裝載著光伏、醫療配件等貨物的班列,在這里完成集裝箱裝車后,將從鄭州始發,途經二連浩特等地,經過14天到達德國漢堡。
鄭州,地處中原腹地。過去,大宗貨物出口歐洲,需要先運到東部海港,再經海運進入歐洲。如今依托中歐班列,鄭州一躍成為內陸開放新高地。
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圃田站站長 郜飛:2013年以來,中歐班列(鄭州)從每周單趟對開到現在每周最高往返34列,車次越開越密,境內外合作伙伴達到6000多家,形成“以運帶貿、以貿促運”的產業互補良性發展格局。
在“世界超市”浙江義烏,這家500多平方米的西班牙商品進口館,銷售的都是西班牙最受歡迎的商品。
浙江盟德進出口有限公司西班牙商品中心負責人 金海軍:以前苦于沒有采購渠道,不少西班牙的優質商品一直沒法來到國內。中歐班列開通之后,只需要21天,消費者就能在家門口享受到西班牙的火腿、紅酒、橄欖油等優質商品。
與此同時,義烏當地的小商品也通過中歐班列源源不斷運往西班牙馬德里,助力這里成為歐洲重要的小商品集散地。
十年間,從中國通過中歐班列運往歐洲的貨物品類,從最初的手機、電腦等,拓展到汽車整車、機械設備、電子產品等53大門類。歐洲運往中國的貨物品類也從早期的木材、汽車及零配件等逐步拓展到機電產品、食品、醫療器械等。
十年間,中歐班列成長為亞歐陸路運輸的新干道,為沿線國家的百姓帶去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而隨著海鐵、公鐵、空鐵多式聯運的快速發展,中歐班列效能得到更好釋放,服務能力大幅提升。
天津新港海關綜合業務三處多式聯運業務科科長 薄曉暉:我們推動實施了無紙申報、自動核放的這種通關模式,那么對于中歐班列承運的出口貨物,企業不用再拿著單據跑海關了,而是由海關直接把貨物的通關信息推送至鐵路場站直接發運。
數據顯示,同樣運一批貨物從中國到歐洲,中歐班列運輸費用約是航空運輸的1/5,運輸時間約是海運的1/4,在滿足高附加值、強時效性等特定物流需求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不僅如此,中歐班列平均碳排放量僅為航空運輸的1/15、公路運輸的1/7,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交通可持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帶一路”十周年 加快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
“鋼鐵駝隊”讓“中國制造”在歐洲越來越受歡迎,也讓越來越多的歐洲產品走進中國千家萬戶。而依托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等“一帶一路”橋梁,越來越多的內陸城市也成長為對外開放的新高地。作為我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重慶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上。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重慶積極打造水運、鐵路、公路多式聯運,聚產業興經濟,為西部地區加快融入全球經濟打開了新空間。
在火鍋之都——重慶,招待游客的第一頓大餐,首推的必是火鍋。這個中秋國慶假期,如果您來重慶旅游,還能在火鍋店里吃到巴西的雞爪、新西蘭的毛肚、越南的耗兒魚等等進口食材,真可謂“一鍋煮天下”。
這些火鍋食材其實都來自重慶江津區小南埡鐵路物流中心。9月中旬,重慶開通了第一列西部陸海新通道火鍋食材進口班列,打開了一條海外優質火鍋食材進入西南地區的高效快捷冷鏈物流大通道。接下來,該班列計劃每月兩到三列常態化開行。
重慶新陸海供應鏈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照邦:以前我們主要從天津、上海、廣州沿海口岸進口凍肉、凍雞爪等火鍋食材,再公路運輸到川渝市場,貨量小,運輸時間有時很難把握。從欽州港通過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運輸,不僅貨量大,能夠精準把握物流信息,而且運輸成本對比傳統路徑節約近40%,鐵路全程冷鏈品質也更加穩定安全。
而這個小南埡鐵路物流中心就建在小南埡車站旁邊。這個川黔線上的4等小站,短短5年間,變為了目前西部地區最大的水鐵公多式聯運鐵路物流樞紐,每年的列車開行量由2019年的50多列增長到現在的1600多列,貨品也由以前單一的純堿,拓展到現在的食品、化工、汽車等50多種。
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小南埡站站長 張雷:先后開通了中越、中老、中老泰、中緬等多條跨境班列線路及陸海新通道冷鏈快線,織密了陸海新通道的貨運網絡。
搶抓共建“一帶一路”機遇,重慶積極打造水運、鐵路、公路多式聯運的西部物流樞紐。產業聚集優勢也不斷凸顯。2017年至2022年,重慶全市口岸和重點樞紐周邊集聚重點企業超過8000家,每年實現工業增加值超過2000億元。
如今,重慶的物流大通道不僅通江達海、貫穿歐亞,更聯動發展,實現了“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有機銜接。十年來,重慶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貿易額年均增長6.8%,當前占全市進出口比重提升至30%,雙向直接投融資規模累計達135億美元。
“一帶一路”從愿景到現實 帶來了什么?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我國中西部地區與陸海新通道相關國家的貿易合作水平邁上了一個新臺階,也極大提升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共建“一帶一路”,對促進我國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有哪些意義?從中國倡議到全球實踐,從愿景轉化為現實,“一帶一路”對世界又意味著什么?來聽 “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學術論壇秘書長歐曉理的解讀。
“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學術論壇秘書長 歐曉理: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國際社會可以找到超越意識形態分歧、超越社會制度差異、超越地緣利益紛爭、超越發展水平鴻溝、走向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路徑和實施方案。這十年,共建“一帶一路”的偉大實踐,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開放始終是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但仔細考察,過去的開放主要是向東南方向的開放,向發達地區的開放,中西部地區的開放水平一直不高,2000年,國家搞西部大開發時,當時12個西部省區市對外貿易額占全國的比重只有4%多,到2010年也只有5%多,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西部地區從對外開放的末梢,一躍成為開放的前沿,中歐班列成為向西開放大通道,西部陸海新通道成為向南出海的新動脈,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新格局。
共建"一帶一路" 為世界經濟增長開辟新空間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之所以能為世界經濟增長開辟新空間、實現共同發展繁榮,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攜手做大互利共贏的“蛋糕”,在國際社會共同愿景和普遍共識基礎上,持續推進政策溝通對接以及務實合作。共建“一帶一路”走過10年,給世界帶來引人注目的深刻變化,站這樣一個重要節點上,這份白皮書發布有哪些意義?面向未來,特別是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國際局勢錯綜復雜的背景下,我們怎樣繼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更高質量發展?
“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學術論壇秘書長 歐曉理:我們必須順應形勢變化,堅持共建“一帶一路”的核心理念,調整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對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的經驗與教訓進行系統的評估,胸懷天下放眼未來,日拱一卒穩扎穩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