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滄州市考察時指出,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是一個戰略問題,必須擺上重要位置。要立足我國鹽堿地多、開發潛力大的實際,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加大鹽堿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強適宜鹽堿地作物品種開發推廣,有效拓展適宜作物播種面積,積極發展深加工,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
鹽堿地是個“寶”,開發利用很重要。我國是全球第三大鹽堿地分布國家,目前擁有各類可利用鹽堿地資源約5億多畝,其中具有農業利用前景的鹽堿地總面積1.85億畝。“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從山東黃海之濱到河北之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鹽堿地綜合利用,足見這項工作十分重要。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努力在鹽堿地上再造一個“大國糧倉”。
藏糧于地,是我國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方針之一。我國人多地少,耕地總量少,質量總體不高,后備資源不足,解決1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是“國之大者”。我國有約15億畝鹽堿地,其中約5億畝具有開發利用潛力。如果能喚醒這一“沉睡”的后備耕地資源,用好耕地存量的同時提高土地增量,將顯著實現耕地資源擴容、提質、增效。正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經說過,“改造1億畝鹽堿地種水稻,每年能多養活8000多萬人口”。因此,我們既要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也要開發利用5億畝鹽堿地,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鹽堿化被稱為土地的“頑疾”,土壤含鹽量太高使農作物低產或不能生長,這就要堅持藏糧于技,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從河北滄州成功培育出小偃60、滄麥6002、捷麥19等抗旱耐鹽堿的小麥品種,到袁隆平院士科研團隊研發的耐鹽堿“海水稻”,全國種植平均畝產達450公斤,推廣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讓我們看到了把鹽堿地變良田的無限可能和光明前景。
事實上,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我國已經初現成效。據了解,目前我國在鹽堿地綜合利用方面已形成了包括土壤排鹽技術、土壤生物有機治鹽改土技術等八大體系40多項實用技術。在品種方面,我國已累計推廣了50多種耐鹽堿作物品種。不久前,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培育耐中度鹽堿的糧油、飼草、特種經濟作物新品種(系)80個以上,耐鹽堿作物新品種推廣面積達到3000萬畝。咬定目標,攻堅克難,就能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在鹽堿地上開出糧食豐收的“幸福花”。
“土地資源是很寶貴的,抗鹽堿作物發展起來對提高土地增量是很有意義的”,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指明了努力方向。用好用足鹽堿地,把荒灘變良田,努力在鹽堿地上再造一個“大國糧倉”,大有可為,大有作為,對此我們充滿信心、樂見其成!(林西/文 沈江江/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