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天還沒亮,池州市東至縣東流鎮的長江巡護員張根友便穿上工作服,來到長江東流段,跳上漁政巡護船,向下游駛去……
張根友在長江邊長大,是專業漁民。如今,他下江不是打魚,而是護漁。今年,經過東至縣漁政部門公開選拔,張根友等7名專業漁民成為該縣首批長江巡護員。
“我市在全省率先啟動長江入河排污口‘查、測、溯、治’升級行動,提前完成了對全市9134個入河排口的現場排查。”池州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副支隊長景照華介紹說。今年,該市成立44個監測溯源組,組織110名人員投入入河排污口排查監測溯源。如今,該市長江禁捕退捕實現管住船、管住岸、管住販,入河排污口“查清楚”“數明白”。
近年來,池州市堅持用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行動,著力打造綠色崛起試驗區、人居環境示范區、共享發展先行區,努力實現“人均爭先、生態領先、環境居先、文明創先、民生優先”奮斗目標。同時,制訂全面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經濟帶(池州段)實施方案,加快建設“生態環境優美的綠色池州、產業結構優化的創新池州、群眾生活優越的幸福池州”。
“我曾是東至縣張溪鎮白笏漁業隊隊長,帶領120名漁民在升金湖捕魚。政府實施‘漁民上岸’工程之后,我成為一名升金湖巡湖護鳥員,工作還在湖面上,但性質已經完全不同了。”12月7日,升金湖濕地保護區護鳥隊員張忠建告訴記者。
今年以來,池州市持續開展長江生態環境問題“大保護、大治理、大修復,強化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專項攻堅行動;打出鐵腕治礦、重拳治砂、從嚴治岸、科技治超、精準治污、全面治臟“六治行動”等系列組合拳;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有效促進了池州生態環境的改善,守住了綠水青山的底色。
從秋浦河畔到長江之濱,一道道綠水蜿蜒流淌;從九華之巔到牯牛降腳下,一座座青山連綿競秀;一個個城鎮、一座座村莊點綴在綠水青山,綠意盎然、生機勃勃……
“近年來,池州相繼出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創新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的若干意見,提出創建‘五大品牌’、實施‘五大工程’、構建‘五大體系’,加快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努力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市。”該市生態環境局新聞發言人馬衛中告訴記者。
12月5日上午,池州海螺四期10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項目,在貴池區牛頭山鎮正式開工。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海螺集團利用新技術、新裝備,投資建設建材產業鏈。項目建成后,池州市將成為全球特大建材及其產業鏈生產基地。
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池州市堅持特色、錯位、高端發展,生態保護、產業優化、民生建設統籌推進,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有效轉化之路,以綠色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
在護住一方好山水的基礎上,池州市把良好的生態環境當做資源要素,編制與生態相適宜的發展項目,開展“綠色招商”,培育壯大與生態相宜的綠色產業體系,力促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的深度融合、協調發展,探索了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同頻共振、相輔相成的“雙贏”之路。
如今,現代生態農業已成池州市“生態經濟”重要板塊。目前,該市有2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基地縣,291個農產品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全域旅游、大健康產業也已成為池州經濟的重要增長極,池州整市進入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錄。同時,工業企業逐步實現資源型向制造業轉型,傳統制造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傳統工業基地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轉型,產業發展方式向集群化發展轉型,步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今年前三季度,該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其中,半導體產業基地產值增長19.3%,在全省2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中居第2位。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7.8%,比規上工業高7.4個百分點,居全省第5位,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84.4%;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33.1%,居全省第1位,占全部工業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0.6%提高到30.7%。
(記者 徐建 本網見習記者 阮孟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