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山西沁源與江蘇溧水,一個地處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一個地處東部發達地區;一邊脫貧攻堅壓力重重,一邊生態保護壓力超過發展壓力。由于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發展理念,并因地制宜融入本地特色、經驗和精神、文化,如今,窮的變富變綠,富的更富更綠。
那么,在以高質量發展為新時代目標的攻堅克難戰場上,沁源與溧水究竟如何在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開發中“左右逢源”,既“綠了芭蕉,又紅了櫻桃”?希望光明日報記者實地走訪調研后撰寫的深度報道能夠帶給您更多啟發與思考。
光明日報記者 鄭晉鳴
前不久,央視持續關注華北豹現身山西沁源的新聞在各大媒體平臺登上熱搜榜,引來千萬網友圍觀熱議,這一“意外驚喜”讓沁源點擊率持續攀升。與此同時,11月30日,沁源獲得全國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授牌命名。是什么讓這座曾經的英雄縣,如今帶著生態新標簽再次走進國人的視野?幾天的采訪,記者聆聽了沁源轉型升級背后的故事,也切身體會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給這方土地帶來的生機與活力。
擦亮生態底色:產煤大縣的轉型抉擇
進入沁源腹地,山環密林,碧野晴川,清幽雅致,十里風景。途徑閆寨村,一邊是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烽火歲月留下的紅色印記歷久彌新;一邊是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水漾年華”,沁河岸邊拔地而起的田園綜合體在眾多鳥兒的環繞下格外耀眼。昔與今守望,紅與綠輝映,曾經的抗日模范縣正在憑借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轉型崛起。
誰曾想到,過去的沁源是一個過度依賴煤礦資源的“產煤大縣”。作為“生在煤炭上的縣”,沁源含煤面積達80%,煤炭工業總產值占全縣經濟總量的90%以上。在當地人眼中,煤就是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金山銀山”。靠著豐富的煤礦資源,沁源人民過上了富足的生活,走過了“黃金十年”。
山西省沁源縣芊林背,每到秋季,十萬畝落葉松林海隨風翻騰,美不勝收。沁源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然而,隨著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下行壓力,沁源同其他資源大縣一樣,開始陷入“一煤獨大”的發展困局,單一的產業結構面對新興資本市場的沖擊變得異常脆弱。與此同時,過度開采、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成為制約沁源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如何走出“資源魔咒”,形成多元支撐,成為擺在沁源人民面前的歷史性抉擇,也是新時代的沁源始終在思考的問題。
除了煤,沁源還有綠。全縣森林覆蓋率接近60%,位居全省之首。綿延疊翠的森林草地、縱橫交錯的發達水系、漫山遍野的“珍稀奇寶”、獨特存在的生態系統蘊藏著巨大財富。向生態要紅利,向綠色要發展,向轉型要出路,是沁源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必然選擇。
淘汰落后產能,收縮煤礦開采,關停污染嚴重的礦井,改變單一性產業結構,這不僅是對傳統經濟格局的挑戰,也是對現有產業結構的洗牌。沁源以壯士斷腕的決心破解轉型發展舊難題,以自我革命的勇氣開創綠色崛起新局面。這,不僅是自救,還是重生。幾年間,沁源關停煤礦60余座,從最初的92座削減到30座,占全縣礦井總量的2/3。這種“自斷財路”行為的背后,是來自四面八方的重重壓力和阻力,涉及諸多企業家的利益和數以萬計煤礦工人的“飯碗”。
沁新集團乾元園區負責人韓俊剛便是面臨“下崗”的一員。一開始,他對縣里的這一舉措無法理解:“放著煤不挖,連吃飯都解決不了,談什么轉型發展?”
“要轉型,就必須統一干部的思想,統一群眾的思想,統一企業家的思想。”在沁源縣委“統一”戰略思想引領下,干部深入企業和群眾,與企業家展開反復溝通談判,做好礦井關停的補償整合工作,對關停礦井的工人妥善安置就業。存續下來的煤炭企業,在沁源縣政府幫助下,引進專業技術人才,進行環保設施的升級改造,最終全部達到國家環保標準。
煤礦關停后,臭水溝變清了,吸引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在此長久棲息;老百姓富了,利用廢棄廠房改造成的現代化養豬場成為增收致富的“聚寶盆”;廠礦變凈了,走進現代化工業園區,看不到絲毫塵土飛揚,而是綠樹成蔭、鳥語花香。
“建設綠色沁源,就是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不搞花里胡哨的事情,不搞好高騖遠的事情。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我們就是從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做起。”沁源縣委書記金所軍說。
彰顯為民本色: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
靈空山鎮五龍川村坐落在靈空山腳下,村子不大,人口不多,卻很干凈。最近幾年靠旅游發展起來后,五龍川村前不久上榜“2020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拾階而上,一處叫“靈空印象”的農家小院別有一番風情,這是一家可住可餐的特色民宿。老板衛永健原本在縣城開了一家規模很大的飯店,看到鄉下轟轟烈烈搞旅游,于是瞅準商機,又在這里承包了一個院子搞餐飲服務。“夏天時基本爆滿,而且還得排隊。有的游客一等就是一兩個小時,那也愿意等,想吃咱這邊的農家飯。后來干脆弄成網上預約,從上午10點就有人就餐,一直持續到晚上12點多。”衛永健樂呵呵地說。
景鳳鄉丹雀小鎮是當地企業家田斌一手建起來的。小鎮依山傍水,風景宜人。在這里上班的大部分是附近村民,不少還是脫貧戶,從云南嫁到沁源的周國慶就是其中之一。她告訴記者,自己在丹雀小鎮上班已經兩年多了,沒想到山野村莊的農家人如今在家門口就吃上了“旅游飯”,“掙錢顧家兩不誤,擱以前想都不敢想”。
除了以上特色小鎮,還有靠藥茶發展起來的交口鄉長征村,靠影視拍攝改變面貌的赤石橋鄉善樸村,靠蒼鷺保護發生巨變的法中鄉水泉村……它們就像顆顆珍珠散落在沁源各個角落。如今,旅游產業正在成為沁源的朝陽產業。截至2020年10月底,沁源縣旅游接待游客225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16.7億元。
在韓洪鄉王家灣村,每當夜幕降臨,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就變成一個紅火熱鬧的地方。整齊的節奏、動感的節拍、優美的舞姿……20多個農家婦女踏著音樂節奏舞動身姿,跳出了屬于自己的快樂。
近年來,為豐富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王家灣村積極爭取上級政策和扶貧資金支持,在村里修建了文體活動中心、文化墻、農家書屋等,讓村民有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每天參加村里的文化活動,感覺都年輕了好幾歲!”60歲的脫困戶賈建國說,“村里的圖書室對我們農民幫助很大,農閑的時候過來看看書、‘充充電’,特別是一些農村種養方面的書,對脫貧致富起到很大作用。”
“文藝活動也是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一種。通過活動,村里凝聚力增強了,村民的內生動力被激發出來。現在,村里說閑話的少了,大家聚在一起更多的是說發展、談項目、比文化、比人才、比家風。”中峪鄉南峪村支部書記吳文斌告訴記者。
村村建起了鄉村記憶館(村史館),成立了鄉賢工作室,創辦了“綠色沁源小夜校”,組建了秧歌隊,培育出本土網紅……“月月有節慶,鄉鄉有活動”,這讓沁源小城的“鄉愁”有“鄉”可尋。
短短幾年內,沁源縣靠著“興文尚旅”在轉型上取得重大突破,既聚了人氣,也長了志氣。
熔煉英雄亮色:堅持“生態立縣”不動搖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走過崇山峻嶺、田園阡陌,穿越萬畝林海、河流盡頭,有記憶中的鄉愁,也有綠水青山的底色;看到充滿創新活力的小項目和頂天立地的大項目,既有通州集團煤礦轉型后的215萬噸煤化工項目,也有中藥材種植基地、林麝養殖基地、蒼鷺保護基地,以及正在蓬勃發展的民宿產業、日臻繁榮的文化事業;聽到各種各樣的鳥叫聲、球場上此起彼伏的叫喊聲、大小公園傳出的歡笑聲,以及來自四面八方老百姓的贊譽聲……
在沁源歷史長河中,“沁源圍困戰”是需要大書特書的一段光輝史詩。1942年,全縣群眾空室清野撤退到深山老林,誓死圍困敵人,同日偽軍展開殊死搏斗。兩年半的時間里,沁源軍民對敵作戰2700余次,擊斃敵偽軍4000多人,取得了依靠人民圍困敵寇的偉大勝利。1944年1月17日,黨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發表社論《向沁源軍民致敬》,毛澤東主席發出贊譽:“英雄的沁源,英雄的人民。”
如今,這場戰役雖已過去70多年,但一代代傳下來的革命意志和紅色基因仍流淌在沁源人民的血液中。“不畏犧牲、頑強斗爭,不懼艱險、勇往直前”——這就是“沁源圍困戰”精神。
新時代的沁源人沒有故步自封、原地踏步,而是弘揚“沁源圍困戰”精神,以久久為功的韌勁呵護青山綠水,以馳而不息的精神打造金山銀山,讓“世外桃源”般的沁源既有“詩和遠方”的期待,又有美好生活的現實。
“滿腦子都是綠色沁源”,是每個到過沁源的人的內心真實寫照。沁源縣委果斷決策、宏觀部署,寧愿犧牲速度也要把準方向,舉“生態旗”,打“文化牌”,走“旅游路”,也許在短時間內無法看到快速的提質,但從長遠看,卻為沁源儲備了后發潛力。
實踐證明,“綠色立縣”戰略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契合縣域發展實際,順應群眾期盼和意愿,在沁源大地達成了共識并形成態勢、氛圍,而這,也進一步堅定了沁源走好綠色轉型之路的信心和決心。
沁水逶迤去,太岳相向開。名山與名水,正氣與浩氣,必將令這座走過戰火與苦難、厚植鄉情與鄉愁、閱盡滄桑巨變的松林之城,跨越十里煤場,走向綠色富饒,譜寫英雄之地的最美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