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這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高質量發展就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全省各地各部門要牢牢把握新發展理念,切實明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真正把新發展理念貫穿到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的全過程和各領域。
堅持把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放百年眼光,高水平實施國家實驗室建設專項推進行動,夯實戰略科技“硬核力量”。聚全省之力,打造具有重要引領力的“科大硅谷”,爭創國家級科學城。攀科技高峰,圍繞重點領域,擴容升級科技創新攻堅計劃,助力甩掉“卡脖子手”。引源頭活水,推動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打造“政產學研用金”六位一體的安徽科技大市場,加快基礎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轉化應用“最后一公里”有機銜接。
堅持把協調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內生特點,推動“一圈五區”協調發展。突出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深化“四創一建”,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同發展。推動合肥都市圈、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皖北地區、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協調發展。
堅持把綠色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普遍形態,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突出新階段現代化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建設這個著力重點,努力使安徽成為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的戰略支點、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的戰略鏈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的戰略力量。打好長江生態保護攻堅戰,確保一江清水綿延后世、惠澤人民;打好綠色低碳發展持久戰,培育壯大綠色新產業新業態,推動綠色出行、綠色居住、綠色消費;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級版;打好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主動戰,全面建設全國林長制改革示范區,升級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把“新安江模式”推廣到全省重點流域和森林、濕地、耕地、空氣等生態領域。
堅持把開放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改革開放新高地。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用好安徽自貿試驗區這塊開放招牌,探索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發展深度融合的新機制。推進高層次全方位開放,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務實合作,落實促進中部崛起戰略,支持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內城市間合作。推進高標準平臺式開放,繼續辦好世界制造業大會、世界顯示產業大會、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構建對外開放展會格局。
堅持把共享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要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千方百計“穩就業”,實施就業優先和紓困惠企政策,持續開展“四進一促”活動,突出抓好重點人群就業。立德樹人“抓教育”,推動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辦好新時代人民滿意的教育。防治結合“補短板”,深入實施健康安徽行動,持續改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公平性可及性。多措并舉“保基本”,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完善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重心下沉“強治理”,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臺。
(本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