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農忙時在家務農,農閑時到廠里務工,既學到了技術,每月又有3000余元的收入,還方便照顧家中的老人小孩,這樣的日子我很滿足!”11月24日,黃山市新銘盛紅楓葉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就業扶貧車間,貧困戶唐世美正聚精會神地操作轉椅塑料零件毛邊修理。在她身旁,整齊擺放著各種加工機械,10余名員工緊張地忙碌著,將每個塑料零件組裝成一把把轉椅。
貧困戶唐世美所在的就業扶貧車間面積100多平方米,這是黃山區針對一些年齡偏大,缺技術、缺資金、缺門路又無法外出務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而“量身定制”的。通過引導勞動密集型企業“進村”,向貧困戶提供裝卸、注塑等技術含量低,工藝簡單的就業崗位,確保“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扶貧車間建成后,不僅貧困戶可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企業招工難題也解決了,一舉兩得。”新銘盛紅楓葉有限公司總經理杜維榮介紹,貧困戶王國富也因被吸納進入新銘盛紅楓葉塑膠制品有限公司扶貧車間工作,在扶貧就業崗位補助、低保、教育資助等政策扶持下,于2014年成功脫貧。
這些年,王國富一直在扶貧車間工作,女兒也長大成人步入大學殿堂。前年,剛上大學的女兒放假回家和父母說,自己和父母繼續住在一個房間里已經不太方便了,家里條件也已經夠重新建一個新房了。于是王國富與妻子和女兒商量,繼續努力干兩年,先把房子建好,家具家電之后再一件一件增添,到時候女兒畢業找到了工作,她的房間就讓她自己裝飾設計。
今年3月份,王國富開始建新房,現在已經完工入住。接下來,購置新的家具家電成為了他下一個階段的奮斗目標。
就業一人,脫貧一戶。據了解,該扶貧車間是由黃山區人社局牽頭,盛洪村就業扶貧驛站負責組建成立。目前共有55人,其中吸納了8名貧困戶就業,每人每月可以拿到5000—8000元。與此同時,該區還著力于打造“互聯網+”電商平臺。在新豐鄉盛洪村建立的就業扶貧驛站,積極對接線上網絡銷售平臺,探索出了“加工產業+電商+扶貧車間+貧困戶”的脫貧就業路,將貧困戶融入電子商務產業鏈中,也拓寬了脫貧增收路徑。目前,該區已建立黃山鑫贏再生能源有限公司、黃山天豐食品股份公司、永豐鄉綠農家庭農場等15家就業扶貧基地和居家就業基地,共提供就業崗位500余人,目前已有120余名建檔立卡戶實現上崗就業。(記者 史睿雯 彭旖旎 攝影 潘禎祥)
扶貧車間不僅讓貧困戶實現家門口就業,也解決了企業招工難。
黃山區就業扶貧車間。
新豐鄉探索出“加工產業+電商+扶貧車間+貧困戶”的脫貧就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