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新聞辦昨日舉行“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禮”新聞發布會,發布我省科技創新發展成就——創新發展按下“快進鍵”
“十三五”以來,我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動科技創新,創新型省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區域創新能力連續9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我省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從“十二五”末的2.8%增加到2019年的5.1%;全省累計有效發明專利74812件,增長1.87倍;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11.8件,增長1.76倍;國家級研發平臺突破200家,較“十二五”末增長39%;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450億元,增長137.6%。
源頭創新成果持續涌現
原始創新和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加速推進,源頭創新成果持續涌現。國家實驗室創建工作取得決定性進展,相繼獲批建設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濱湖科學城,開展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在此基礎上,我省著力打造“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啟動建設14家安徽省實驗室和14家安徽省技術創新中心,構建科技創新先鋒隊,在量子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創成果。量子通信技術和應用方面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研制并發射成功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無中繼千公里量子保密通信;正式開通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今年,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創造世界最高水平。被稱為“人造太陽”超導托卡馬克大科學裝置(EAST),多次刷新等離子體運行世界紀錄,取得國際核聚變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首個大型超導磁體線圈竣工交付;自主研制的ITER計劃校正場首批線圈暨法國WEST裝置偏濾器關鍵部件成功交付。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超薄電子玻璃屢創記錄,今年成功研發中國第一、世界領先的30微米柔性可折疊玻璃。
“芯屏器合”成為安徽新名片
“十三五”以來,我省扎實推進關鍵技術攻關,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圍繞新興產業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及高新技術產業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科技需求,實施906項科技重大專項和1388項重點研發計劃,財政支持經費達201390萬元。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芯屏器合”產業體系已經成為安徽的嶄新名片:“芯”—長鑫公司自主研發的動態隨機存取存儲芯片實現量產;“屏”—合肥京東方全球首條最高世代線第10.5代線正式量產,蚌埠玻璃院自主研發的8.5代超薄浮法玻璃基板成功國產;“器”—應流集團研制的航空發動機用單晶葉片打破國外壟斷,世界首臺光量子計算機誕生;“合”—科大訊飛研制出世界唯一讓機器達到真人說話水平的語音合成系統。積極開展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行動,五年來,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增長1.1倍,2019年累計達到6636家,今年有望突破8500家。全省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加值比2015年分別增長78.9%、73.5%,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40%。高新區和高新技術企業已成為安徽產業轉型升級的主力軍。
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
我省先后出臺實施合蕪蚌自主創新示范區先行先試政策、創新型省份政策、大院大所合作、加強基礎研究、引導全社會加大研發投入等系列政策,加快建設技術和產業、平臺和企業、資本和金融、制度和政策四大創新發展支撐體系,逐步構建具有安徽特色的科技創新制度體系。實施科技企業孵化器質量提升行動,全省已建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109家、其中國家級32家,眾創空間202家。2019年,全省吸納、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分別為610億元、452.7億元,吸納輸出技術合同交易總額首次突破1000億元,技術合同成交額穩定實現“進”大于“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活躍度日益增強。加快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區域創新體系,逐步形成以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引領,以創新型城市為主體,以創新型園區為載體,皖江、皖北、皖南、大別山區競相發展、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發展格局。全省已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3個,國家級高新區6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6家、省級高新區14家,各類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55家。全面啟動建設長三角區域創新共同體,打造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深入開展區域創新合作,組織實施長三角聯合攻關專項16項,省支持經費1100余萬元。
人才發展生態更為愉快
強化人才支撐,人才發展生態更為愉快。2016年以來,我省8位科學家新當選“兩院”院士,在皖“兩院”院士累計38人;我省7名外國專家成功入選中國政府“友誼獎”,迄今我省已有36名外國專家獲此殊榮;累計引進高層次外國專家24000余人次,獲批國家級引才引智示范基地8家,入選地方高校新建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基地”)2家,實現地方高校入選“111基地”零的突破。高層次人才發揮了“領軍、示范、導師、智囊”作用,為提升我省自主創新能力,服務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實現產業轉型作出了積極貢獻。實施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在皖創新創業扶持計劃,省級共扶持220個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落戶安徽創新創業,省級財政投入12.63億元,引導地方和社會資金投入近70億元,貢獻稅收超過4億元。
強化服務惠民,科技支撐發展更加有力。緊急啟動疫情防控應急科技攻關16項,中科大“托珠單抗”免疫治療方案,列入第七版、第八版國家診療方案向全國推廣;東超科技公司研發的“無接觸自助機”、合肥通用院研制的“除菌毒空氣凈化機”產品相繼投入使用,充分體現了科技在疫情防控、助力復工復產中的“硬核”擔當。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省市縣三級共選派科技特派員6377名,其中向貧困村選派3070名,覆蓋3000個貧困村,科技精準扶貧有效助力了脫貧攻堅。
(記者 汪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