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萬人口的阜南縣,既是人口大縣,也曾是“貧困大縣”。
有多貧困?
皖北貧困地區、大別山連片特困地區和沿淮行蓄洪區,“三區疊加”,成為壓在阜南人頭上一頂頂沉重的“窮帽子”。2013年底,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38萬戶19.78萬人、貧困村90個,貧困發生率12.45%。
尤其是承擔了行蓄洪功能的蒙洼地區,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已16次蓄洪,當地群眾不斷受到水患侵襲,承受經濟損失。
近年來,阜南縣發揮“人”的優勢,變水患為水利,變對抗為適應,做好“水”的文章,因地制宜、因戶施策,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適應性農業,盤活了經濟,帶旺了產業,富裕了百姓。同時積極改善行蓄洪區群眾的生活條件,通過莊臺改造和居民遷建、易地扶貧搬遷等工程,大大提升了當地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如今,全縣1801平方公里土地上,貧困率從12.45%降至0.34%,年均脫貧3.2萬人以上!曾經的發展洼地,浴“水”重生,因“人”興業,正在擺脫“三區”重負,加快振興步伐。
11月4日,王家壩鎮保莊圩的居民遷建安置小區鳥瞰圖。本網記者 王珂 攝
搬離“孤島”
“劉書記,俺也想住到那好房子里去。”王家壩鎮和諧村解放莊臺村民郎澤金風風火火地騎著三輪車,一把攔住村支書劉杰,說出自己的心事。
“你別著急哦,我再幫你問問,你之前不符合條件,后面還有新政策,有機會!”劉杰安慰他。
“那些房子得勁得很,他們都住過去了,俺不是心里急么……”
郎澤金口中的“好房子”,是指位于王家壩鎮保莊圩上,專門為莊臺群眾搬遷居住的安置新房。在當地,莊臺居住密度大,空間相對局促,且水患來臨易成“孤島”,保莊圩則相對寬敞,不受水患影響,與外界交通便利。
整潔的道路,優美的綠化,五層高、黃褐相間的多層小樓……國慶期間,王家壩鎮和諧村貧困戶楊春明就搬進了保莊圩上嶄新的安置小區。
“在莊臺上一住,就是60多年,做夢也沒想到,能不花錢住上介(這樣)好的房子!”11月4日下午,楊春明坐在家里,指著120平方米的新房說道。“敞亮、方便、風景好”,是他對新房最滿意的地方。
老楊患肺氣腫、冠心病等多種慢性病,還有點耳背,但說起話來聲音洪亮,自帶幽默。
“要不是政策好,我早就爬煙囪(火葬)了。”他笑著說。一旁楊春明的女兒補充,人逢喜事精神爽,父親住進新家后身體都好多了。
記者來到老楊之前的住處和諧村自由莊臺上,這里房連房,窄巷道,“一線天”,居住環境較為擁擠。老楊一家六口人,就曾蝸居在40多平方米的兩間平房里。現在老房子已被拆掉,轉為村集體土地統一規劃,做停車場、村民休閑等公共用地,疏朗現有莊臺密度,提升人居環境質量。
據了解,蒙洼蓄洪區現有131座莊臺,居住15.4萬人,莊臺人均面積約22平方米,其中最小10平方米/人,擁擠的環境加上洪災時的不便,搬出這座“島”,成為不少當地群眾的心愿。
“像楊春明那樣一家六口人均安置建筑面積不足30平方米的住戶,只需將原有宅基地轉為集體土地,不交一分錢就能入住新居,若家里人口少,人均面積較大,交部分差價入住。”據劉杰介紹,目前,和諧村已有182戶居民搬進了保莊圩上安置新區,后續還會有170多戶陸續入住。
有人想搬,也有人故土難離。搬不搬,全看自愿。
通過調查摸底,蒙洼15.4萬人中,有搬遷意愿的居民約5.5萬人。據此,阜南縣編制的蒙洼居民遷建安置實施方案顯示,2018-2021四年共實施居民遷建14683戶55084人,總投資約60億元。其中2018年實施搬遷1204戶4664人,四個安置點均在現有的保莊圩,已全部竣工,安置房分配工作已經完成。其中,集中安置貧困戶539戶1567人,全部為截至2017年底未脫貧戶,楊春明就是其中一員。此外,全縣還通過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2014年來累計完成628戶2589人搬遷任務;保障貧困群眾安居,累計實施危房改造1.36萬戶。
今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阜南時指出,要根據蓄洪區特點安排群眾生產生活,揚長避短,同時引導和鼓勵鄉親們逐步搬離出去,確保蓄洪區人口不再增多。
“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習總書記講話精神,按照省里‘減總量、優存量、建新村、分步走’和民心至上的原則,實施居民遷建安置。讓遷出的百姓比原先在莊臺上日子更好,讓仍留在莊臺上的百姓日子過得比以前更好。”阜南縣委書記崔黎表示。
11月5日,郜臺鄉杞柳種植基地鳥瞰圖。本網記者 王珂 攝
人水共生
“累不累?可要俺來幫你?”在阜南縣郜臺鄉安臺村扶貧車間,81歲的貧困戶張學詩緩緩走下三輪車,弓著背走進車間,老伴兒季秀勤正在編織柳編。
在郜臺,編柳編是代代傳承的手藝,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
“一輩子啦,躲著洪水跑來跑去。到老了,終于安穩了,還是得靠著老手藝生活。”季秀勤盡管年歲已大,但手法依然熟練。
水,對于蒙洼人來說,一直是最大的傷痛。
曾經,當地人幾乎全部家當就系在一條繩子上。洪水一來,拎起來就走。
人水對抗這么多年,有沒有一條路子能人水共生,變對抗為適應?種杞柳、芡實等水生作物,發展適應性農業產業,成為當地摘窮帽的一條新路子。
在安徽德潤工藝品有限公司,一塊塊杞柳原料正被加工成柳條。企業負責人張朝玲表示,在這里辦廠,不僅原料豐富,質優價廉,會做柳編的人也多,在家里就能干。只要派人將模型送給農戶,他們在家里就能完成。
張朝玲夫妻倆在廣東創業后歸鄉開辦企業,帶動了當地百余戶群眾就業,產品全部遠銷海外,出口歐美37個國家,阜南的柳編,是外國人眼中的“香餑餑”。
“在家就能干,想干就干,時間自由。”季秀勤笑著說。在她看來,祖傳的老手藝能掙點家用,看著兩個懂事的孫女上大學,這才是安穩而可觸摸的幸福生活。
經歷過苦難的阜南人,就像這杞柳一樣,倔強而有韌性。
“杞柳,是典型的耐水作物,阜南的杞柳尤其耐水。”郜臺鄉宣傳委員王萌指著農田邊的杞柳告訴記者,今年夏天蓄洪期間,水有一人多高,杞柳浸泡水中,只剩個梢頭在外面,水退后,2米多高的杞柳繼續挺拔生長。
從對抗水,到適應水,再到人水和諧、人水共生。阜南選擇用好水資源,發展適應性農業和旅游休閑、健康養老等產業,帶動脫貧奔小康。
全縣利用蒙洼低洼地較多的優勢,發展耐水林、濕地林為主的杞柳、蒲草、牧草等,杞柳面積達6.5萬畝。以柳木文化產業為主的企業達到87家,出口創匯3億美元。從事柳木編制加工的農戶達到2.8萬戶,其中貧困戶2380戶。柳編,已成為阜南縣域經濟發展的首位產業、老百姓脫貧致富的“第一產業”、外貿出口的“主導產業”。
不僅僅是柳編,水生蔬菜、生態種養、水禽養殖等也形成了一條條“水生產業帶”。
阜南縣以蓮藕、芡實、茭白為主的水生蔬菜共有7.1萬畝;稻蝦綜合種養面積達到6.4萬畝;發展水禽700萬只,年產值達4.2億元……鳳荷香、神農生態等10個水生蔬菜經營主體,發展蓮藕、小龍蝦、黑魚、黃鱔和泥鰍綜合種養,畝均純收入在3000元以上,帶動貧困戶437戶、1374人脫貧。
深水魚、淺水藕,灘涂洼地種杞柳,鴨鵝水上游,牛羊遍地走。
水,曾帶給蒙洼人累累“傷痕”,如今變為助力脫貧奔小康的一個個產業。
家門口的大廠
當浙江諸暨商人汪國新告訴家人,自己打算在阜南縣會龍鎮投資開辦襪廠時,他的母親和妻子百思不得其解,問他“我們有吃有喝,為什么要去那個窮地方”。
而幾乎在同一時間,左手殘疾的阜南縣會龍鎮貧困戶張春玲正愁著怎么找到一份適合的工作,自己身患殘疾和慢性病,一兒一女還都要上學。
11月1日,會龍鎮襪業產業園內,安徽屹步坊襪業有限公司開工。當天,汪國新的妻子、母親都來了,看著大氣的廠房、專業的設備、訓練有素的員工,她們懸著的心放下來。這里將建成擁有兩千臺襪機、年產兩億雙襪子、產值四個億的襪業生產基地,成為汪國新浙江總公司在全國布局的三大基地之一。
張春玲也幸運地成為廠里首批60多位工人中的一員,每天只要做簡單的“套襪”工種,月收入一兩千元。隨著企業產能的不斷釋放,后期收入還會走高。
“多虧家門口有個大廠,既能掙錢,還能顧家。一只手干活,能找到這么一份工作,不容易啊。”張春玲很珍惜這份工作。
就在屹步坊不遠,汪國新的諸暨老鄉楊建明的襪廠已開辦了三年,產品供不應求。
為何選擇來阜南鄉鎮投資?人口紅利、勞動力優勢是最大原因。
“浙江那邊招人越來越難,干活也不長久。這里設廠勞動力多,用人成本低,我們長三角的產業不就轉移過來了么?”楊建明表示,企業成立三年多來,生意紅火,去年出口額就達1000多萬美元。今年的出口訂單排到幾個月以后。
屹步坊人力總監劉志輝還道出了另一個建廠的重要原因:阜南有大量熟練工,很多農民都曾經有過長三角打工的經驗,稍加培訓就能上崗,企業很省心。
為了積極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加快產業集聚,阜南縣趁勢出臺“襪業十條”,設立專項資金、給予廠房租賃、機器設備、用工等多項補貼,吸引更多像汪國新這樣的長三角商人投資設廠。
外地企業迫切需要勞動力,人口大縣有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人口優勢,貧困戶希望找到簡單的技術工種實現增收……發展襪業,實現“三贏”。
“目前,襪業產業園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已帶動當地群眾就業近400人,其中貧困戶近80人。”會龍鎮黨委書記劉金堂介紹,隨著廠房陸續建成,這里將形成萬臺襪機的規模,帶動1萬人就業、實現產值20億元。
轟鳴的機器,忙碌的工人,家門口的大廠,給這座人口大縣,帶來的是機遇,更是希望。
據了解,阜南縣通過招商引資和“鳳還巢”方式,建設扶貧車間和居家就業基地,35個扶貧車間和88個居家就業基地共帶動987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就業,月均增收2000元。
阜南當地流傳這句順口溜:“孩子求知上學校,大人就業進車間,看好家人種好田,每天能掙幾十元。”
人回鄉、廠回遷、情回歸。人口大縣,人一用“活”,滿盤皆活。
“不管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基礎,隨著長三角一體化建設,阜南要不斷融入,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持續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譜寫新時代阜南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崔黎說。(本網記者 馮珉 王弘毅)
·記者手記·
“后浪”村官,好樣的
行走在阜南縣鄉間村頭,發現一個現象,所遇基層干部大多是年輕富有朝氣的“后浪”,不少是“80后”甚至是“90后”。他們獨當一面,綜合素質較高,為基層包括扶貧等各項工作持續注入新鮮的活力。百姓與干部之間相處也甚是融洽,常常村民一把攔住村支書就聊起來,單刀直入,有事說事,率真而不見外,村民滿意,干部務實。
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用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作風,滲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產生相應的實績。近年來,阜南縣下大力氣抓基層干部年輕化、專業化,實施對村干部培養鍛煉一批、勸退轉崗一批、教育引導一批、考選充實一批、查處懲治一批的“五個一批”舉措,推行社會化招錄村后備干部,解決干部能力弱化、年齡老化、思想僵化等問題。一組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該縣提拔重用扶貧一線干部368人次,其中提拔280人,重用88人。讓干部辛苦不“心苦”,有勁頭更有奔頭。
年輕干部有思想,有干勁,知識面廣,專業優勢明顯,只要深入基層,觸摸火熱的生活,與問題面對面,自然會漸漸成長。當更多年輕干部成長起來,發展氛圍便更加生氣勃勃。阜南縣致力于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讓越來越多有為的“后浪”村官脫穎而出,有力助推脫貧攻堅工作高質量完成。